有机旱作风景这边独好
今年以来,大同市在恒山区域的浑源县、灵丘县、广灵县,重点布局优质杂粮、中药材和食用菌产业有机旱作示范区。广灵县以“东方亮”小米为代表,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生产销售模式,目前旱地杂粮种植面积突破20万亩。本报记者李兆民摄
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一大传统技术特色。要坚持走有机旱作农业的路子,完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体系,使有机旱作农业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是我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动山西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唯一路径和正确方向。
一年来,我省坚持把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紧紧抓在手上,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年行动计划》,成立了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领导小组,全面推进“六大工程”建设,启动创建长治市,娄烦、山阴、神池、兴县、陵川等5个县和30个封闭示范片典型示范创建,积极探索有机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协同发展新模式,突出特色产业有机封闭示范,取得了明显阶段性成效。
长治走生态绿色循环新路径
长治地处全省有机旱作农业发展布局的上党盆地区域,是典型的雨养农业、旱作农业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探索和发展了以壶关晋庄、屯留王公庄为代表的旱作农业高产高效先进典型。去年以来,长治作为我省唯一的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大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积极探索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有机旱作农业新路径。“小米在公司线上销售,最高80元一斤,老区人民种地像绣花的老传统又回来了。”武乡县上司乡铺上村绿色旱作农业封闭示范区种植户王立峰说。
高点定位抓布局。高起点建设封闭示范区、高标准规划绿色示范园、高质量推进生产标准化。以县为单位,规划了12个绿色有机农业封闭示范区;围绕粮食、蔬菜、中药材、干鲜果、畜禽养殖等7个不同类型的特色产业,分批分类推进示范创建,规划布局了85个市级绿色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园;全市域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全市“三品一标”产地认证面积达到28.9%,年新申请“三品”认证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
无缝对接强保障。领导组靠前指挥、专家团坐镇把关、服务队全程跟进,市县乡三级形成了政府牵头、农委主抓、相关单位配合的工作推进格局;邀请中国农大、山西农大知名专家领衔组成了绿色有机旱作农业专家服务团队,为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发展问诊定向;全市组织开展专业技术人员入园技术服务专项行动,筛选确定了名农技推广专家能手,包扶联系个绿色农业园区,建立健全服务成效考评机制,为全市绿色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全程跟踪技术指导。
集成应用夯基础。培肥耕地地力、集约控水保墒、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生态绿色循环。实施“藏粮于地”战略,着力提升耕地质量,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占比48%。因地制宜推广农水高效利用模式,全市耕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万亩。加快良种研发和推广,全市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9%以上,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7%。年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8.9%,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实现负增长。
握指成拳创品牌。做大特色产业规模、做长产业发展链条、做强旱作农业品牌。全力推进上党中药材和太行有机小米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突出抓好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长子大青椒等县域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全市特色产业种植规模占到耕地总面积的45%,重点培育了振东中药材、太行紫团等个龙头企业,涌现出以沁州黄公司、浩润蔬菜等为代表的一批产业化联合体,成为带动特色产业集群发展的典型模式。组织开展了全市“十大农产品品牌”评选活动,沁州黄小米年入选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全市农产品商标注册率达85%以上,正在着力打造壶关旱地西红柿、屯留尖椒、沁源马铃薯等县域农产品公共品牌和以“上党”冠名的中药材、杂粮市域农产品公共品牌。
神池八大系统工程齐发力
神池县全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创建行动。
创建3个典型示范片。投资0余万元,按照“五统一(统一良种供应、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控、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机械作业)、一补贴(对片区内种植户给予适当补贴)、三不准(不准使用农药、不准使用除草剂、不准过量使用化肥)”要求创建示范片,重点打造烈堡莜麦、胡麻,长畛谷子、黍子,八角谷子、黑豆3个千亩封闭示范片,共计亩,形成“行政领导+指导专家+合作社+种植基地+示范户”的模式。
实施八大系统工程。以提高土壤有机质为重点,实施地力培肥工程;以蓄水保墒为中心,实施地膜覆盖工程;以开源节流为中心,实施节水灌溉工程;以抗旱保墒为中心,实施机械化旱作工程;以提高降水利用率为重点,实施耕地治理工程;以推广耐旱作物为中心,实施良种覆盖工程;以“三品一标”认证为重点,实施绿色农业工程;以涵养水源、增加肥源为中心,实施生态建设工程。今年全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治理5.3万亩;全县抗旱品种占到87%,抗旱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目前已认证了神池胡油、神池胡麻、神池莜麦、神池黍子、神池黑豆、神池羊肉6个地标产品,认证面积26万亩。年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亩,新增造林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59个。
提供三大有力保障。配强有力的工作机制、配备雄厚的技术力量、配套有效的政策支持。成立神池县有机旱作农业领导小组,联系了8所高校、2个中心和2个重点实验室作为技术合作科研机构。目前,全县有机旱作技术覆盖面达到65万亩,占种植面积的92%以上。
兴县科技引领创区域品牌
兴县全力推进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共发展有机旱作杂粮基地14万亩,有机旱作马铃薯基地5万亩,有机旱作中药材基地2万亩,有机肥推广应用2万亩,配方肥推广应用10万亩,实现了有机旱作农业扎实起步。
注重品牌建设,打造特色品牌。把品牌创建作为有机旱作农业的重要抓手,积极推进“三品一标”认证,打造优质品牌。着力培育“山花烂漫”“清泉”等省级著名品牌,全年认定“三品”基地24.5万亩,认证绿色无公害杂粮、马铃薯、肉羊等产品21个、成功认证“兴县小米”地理标志,着力打造“兴县小米”区域特色品牌。“山花烂漫”兴县小米作为吕梁“天然有机旱作,地道山西小米”标志的企业,多次亮相北京展销会,并和多家月子中心达成合作意向,公司订单种植面积2.6万亩。
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绿色发展。大力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农水节约增效工程、旱作良种攻关工程、农机集成创新工程,农机配套融合工程、绿色循环发展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2万亩,在小杂粮优势区建设以增施有机肥为主的示范区2万亩,推广地膜覆盖保墒、沟垄种植、深翻深松等农艺节水面积35万亩。推广间作套作、秸秆覆盖、杂豆地膜覆盖、双垄沟播等广适性技术,以及谷子穴播、玉米探墒机播、马铃薯起垄栽培等适宜技术30万亩。
去年,县财政拿出余万元,重点发展以小米为主导的小杂粮产业。今年县财政预算万元,用于扶持以小杂粮为主,畜牧养殖、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和经济林为辅的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陵川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
陵川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今年以来,全县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加快“绿色、特色”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
突出“三大重点”,打造产业发展新格局。按照“千亩示范、万亩带动”的思路,全县优质谷子达到近3万亩,绿色蔬菜1.8万亩,中药材达到36万亩。推广了二元双覆盖、整秆覆盖、深松深耕等技术,建设高标准秸秆整秆覆盖、粉碎还田示范基地10万亩,带动全县秸秆还田达到20万亩,提升了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加快“三品一标”认证,全县共认证产品70个,基地近5万亩,启动了党参、连翘地理标志认证。有机旱作农业正成为促农增收的支柱产业。
严把“三道关口”,增创产业发展新优势。坚持农艺农机相结合、良种良法相配套、生产生态相融合。严把“技术关”、严把“防控关”、严把“生产关”。推广了谷子机械化精量播种、增施生物有机肥,设施蔬菜水肥一体化滴灌、西红柿沙土栽培,中药材良种繁育和规范化种植等技术,开展谷子良种试验10亩、示范50亩,机械化栽培示范亩,免费发放种子余公斤、种苗余万株,生物有机肥1.8万袋,促进了旱作技术集成应用。建设谷子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1万亩,蔬菜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基地亩,提升了防治实效。加强县、乡、基地和超市等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的运行管理,严格按标生产,目前共完成农产品农残抽样检测57个,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提升了优质农产品生产率。
强化政策调动、主体带动、市场拉动、服务推动“四大要素”,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整合县财政和涉农资金,对新取得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基地,分别补助3万元、5万元、10万元;对示范区内种植作物价格低时,启动价格指数保险分别赔付。目前共完成投资余万元。按照“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大主体培育,实行“六统一”管理模式。新建中药材加工扶贫车间3个,加强六泉蔬菜冷链市场和尧庄蔬菜批发市场建设,提升了市场销售水平。完善了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出台了相关管理办法,规范引导土地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流转,提升了产业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娄烦在特色上争创新优势
娄烦县被确定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以来,将创建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与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取得初步成效。在四家坪梁有机旱作示范片,富硒土豆“青薯9号”价格一公斤能卖5元多,为种植户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突出特色,培育新产业。全县上下在“特色”上下功夫,初步形成“山地中药材、平川有机菜、坡地小杂粮、梁上优质薯”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格局。今年实施了马铃薯产业全覆盖项目,仅此一项全县农民人均收入可达元。同时带动发展有机旱作谷子2.3万亩、中药材1.8万亩、油用牡丹2万亩、沙棘1万亩,建成6个50亩以上食用菌基地,续建1.5万亩南川河绿色蔬菜长廊,全县有机旱作农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
打造品牌,争创新优势。深入实施“企业主体、市场主导、政府推动、行业促进”的品牌战略,精心培育和打造龙头企业,增强产业竞争优势,努力走出用品牌提升产业的新路子,不断开创品牌建设的新局面。“娄烦山药蛋”通过国家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产品登记保护、并列入名特优新产品目录。“晋谷芝”富锌小米、“娄烦王”小杂粮、“大丰双孢菇”“云顶金丝皇菊”等17个特色品牌通过国家无公害、有机产品认证,全县“三品一标”新增认证面积2万亩,品牌正成为娄烦县富农惠农、精准脱贫的重要抓手。
强化保障,力求新成效。制定出台了《马铃薯产业全覆盖项目实施方案》《中药材产业项目实施方案》,县财政拿出万元为全县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持。形成了县级专家技术团队、乡级农技推广服务、村级技术指导的三级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体系,从种子、耕作、施肥、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贮藏、销售等环节,进行全方位的技术跟踪指导服务。
山阴生产生态和谐相融
山阴县紧紧抓住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核心区建设和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创建有利契机,坚定走出一条生产生态和谐相融、特色产业高效绿色发展的有机旱作农业道路。年,全县抗旱节水良种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5%以上,农业标准化生产率达到33%以上,全县有机旱作农业扎实起步。鑫菲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和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的建立,可带动有机谷子种植基地周围农户户实现大幅增收。
技术引领产业发展。山阴县肥用资源化、水用集约化、土地标准化、品种优良化、农机现代化都有一定发展。目前,全县年提供有机肥10万立方米,有机肥源充足。在桑干河沿岸6个乡镇14个村新增水浇地面积2.58万亩。推广管灌、滴灌、渗灌等节水农业灌溉亩。全县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40万亩。积极推广了降解地膜覆盖、传统直播、抗旱保水剂等新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县政府投资万元,在全县13个乡镇全面推广渗水地膜穴播种植技术旱地谷子6万亩;重点在山区乡镇推广燕麦“一深两浅”种植技术。全县农机总动力27.86万千瓦,农业机械化率达到82.67%。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促进“小田”变“大田”、“小户”变“大户”,培育多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今年土地托管面积达到6万亩。
品牌促进产业提升。年,全县谷子种植面积达到了6万亩。杂粮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效应凸显,“百汇农珍”加入了山西省小米产业联盟,“雁门香”“桑干河”等杂粮品牌走出国门,古城乳业、鑫邦燕麦、惠民小杂粮等一批农产品取得生态原产地认证,黄花梁“塞外火山土”富硒小米已通过国家认证。山阴与省农科院7个站所初步达成技术合作协议,3年计划投资2万元,在合盛堡乡黄花梁区域,进行试验示范有机旱作品种、孕育集成有机旱作等技术推广。
立足优势推动高质量发展
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土地贫瘠、生态脆弱,是我省农业的立地条件,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做好农业文章,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从实行休耕、恢复地力的“抛荒制”,到“垄作法”“代田法”,早已形成了以精耕细作、施用农家肥、轮作倒茬、保持水土相结合的旱作农业技术传统。
现实中,人们正在由对量的需求,向更加注重质的需求转变。从“吃不饱”到“吃得好”再到“吃得健康”,品质已经成了人们对于农业的第一需求。老百姓所追求的品质、品相、品牌正和政府所倡导的“三品一标”建设达到了契合。
抓住时机,逐步构建农业与生态环境循环共生、和谐互惠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新格局,恰好适应了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适应了农业绿色发展的要求、适应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当前的农业发展实际。有机旱作农业也成为科学匹配生产要素,转变生产方式,加快实现农产品优质供给,同步推进农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必由之路。
在发展有机旱作的道路上,一定要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截至年底,我省丘陵旱作区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仅有56.8%,比平川地区低20%以上。杂粮机械收获环节损失率偏高。同时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发展程度、服务体系都有所欠缺,不能充分满足农民的需求。这些问题和短板时刻提醒我们,发展过程中,要重视产业链条短、农业机械化配套不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发挥我省比较优势,深化农产品加工,进一步将产前产中产后优化重组,抓好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我省的有机旱作农业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本版稿件均由本报记者王秀娟提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