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问粮践行习近平经济思想调研记
来源:经济日报
年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一年来,吉林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坚决扛稳维护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
黑土地沃野千里,青纱帐一望无际。这里是享誉世界的黑土带核心区,是黄金玉米带和黄金水稻带。这里不仅盛产粮食,而且盛产产粮大县,这就是吉林。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吉林都是中国当之无愧的粮食大省――粮食人均商品量全国第一,人均调出量全国第一,全国产粮大县前三名均出自吉林。还有,粮食总产量全国第五,单产全国第四,年调出量全国前三。得天独厚的黑土地,勤劳朴实的种粮人,还有勇于创新的现代农业探索,让吉林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
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区中,吉林颇具代表性。6月中旬,经济日报记者深入吉林省调研,走访了8个市县,探寻粮食大省保粮强农富民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粮食连年丰收,黑土地却在变瘦变薄,该怎样保护“耕地中的大熊猫”?
“这里的土地肥到家,插根筷子会发芽,栽块柴禾也开花。”这首在东北平原广泛流传的歌谣,透露出人们对黑土地肥力的由衷赞美。
黑土是世界公认最肥沃的土壤,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年至年,习近平总书记称之为“耕地中的大熊猫”。吉林省地处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凭借得天独厚的条件,粮食总产量不断上台阶。然而,由于用养脱节,黑土地逐年“透支”,土层变薄变硬变瘦。
四平市梨树县梨树镇宏旺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文镝常年与土地打交道,对于黑土地的变化最清楚。“前些年,不下肥是真不得粮。”更让他发愁的是,春天一刮风,漫天尘土,表土一下子就刮没了。下雨的时候,奔着垄沟淌的水把黑土冲跑了。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黑土地恐怕就要消失,对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造成威胁。
保护黑土地刻不容缓!一种适合黑土地的新技术在梨树应运而生――保护性耕作技术。谁能想到,这个新技术得到了总书记的肯定。年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当时,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就站在总书记身边,梨树模式来自他和他的团队多年的研究与推广。听到这番话,他非常激动,更感到肩上沉甸甸的。
梨树模式好在哪儿?记者来到梨树时,恰逢几场雨水过后,地里玉米拔节吐绿,长势喜人。在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的地里,碎秸秆竟然横七竖八躺在地里,看起来有些脏乱,当地人形象地称之为“脏地”。王贵满扒拉着地上的秸秆对记者说,这正是梨树模式的秘密。他用手抠开了一些尚未腐烂的秸秆,下面的土壤黝黑发亮而且潮湿。
“梨树模式的核心就是在地不翻耕、地表有秸秆覆盖的情况下,直接免耕播种,最大限度减少土壤扰动次数,解决传统耕作制度带来的用养脱节问题。”王贵满说。
“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就能抗倒伏。”吉林省副省长韩福春谈到梨树模式时这样介绍。
习惯了传统垄作,喜欢把土地打理得不见草刺儿的张文镝,很快就尝到了“脏地”的甜头,保护性耕作甜在“一增一减”之间。
增的是产量。最近几年,东北地区的春旱和伏旱频发,保护性耕作稳产增产的效果更加显现。“最明显的是,不管春季咋旱,一次性拿全苗没问题。”年,尽管遭遇3场台风,张文镝每垧(1垧=15亩)地平均产玉米多斤。
据王贵满测算,采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正常年份每垧地要比传统垄作增产5%―10%,遇上严重干旱,增产还要更多。
减的是生产环节和成本。“过去的开沟、施肥、播种、镇压等工序现在一次作业即可完成,动用农机具次数少了,油钱、工钱也就省了。”张文镝边聊边算账,仅减少农机进地这块每年每垧地就能省下至少五六百元。
产量增、成本减,再加上元的保护性耕作补贴,张文镝每垧地增收0多元。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何宇鹏表示,梨树县从7年起,探索黑土地保护性利用方式,经过多年实践,发展出土地保护和农业开发兼容的“梨树模式”,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保障粮食安全积累了宝贵经验。
资源禀赋不一、气候条件不同,吉林各地采取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也不尽相同。
当地处黑土地腹地的梨树实施免少耕技术时,公主岭市则针对当地的黄黏性土壤探索了秸秆深翻技术。秋季玉米收获后,将秸秆粉碎覆盖地表,采用大马力拖拉机配套的翻转犁进行深翻作业,深度达到30厘米,不仅增加了土地的有机质,还缓解了土地板结。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孟凡强表示,公主岭市今年深翻面积达到22万亩,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万亩,比去年增加20%以上。
目前,吉林省已经初步构建了“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土培肥”的黑土地保护路径,探索形成秸秆条带覆盖还田、秸秆全量深翻还田、秸秆高留茬宽窄行休闲种植、水肥一体化技术等十大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面积扩大到余万亩。
保护黑土地使命在肩,吉林击鼓催征。谈到省里对分区施策、综合治理、统筹推进黑土地保护工作作出的安排部署,韩福春说:“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推广保护性耕作模式。党中央作出实施国家黑土地保护工程的重大决策,为吉林全面开展黑土地保护提供了重要机遇。到年,吉林省黑土地保护将实现全覆盖,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达到0万亩,粮食产量将迈上亿斤新台阶。”
藏粮于地,吉林还在下另外一盘棋,就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扶弱培强,实现旱能灌、涝能排。
近年来,吉林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措施,重点在30个产粮大县集中布局,系统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农田输配电等工程,力争今年创建5个以上示范区。到年,全省将建成万亩高标准农田,进一步夯实“大国粮仓”根基。
科研基础“薄”、企业创新“弱”,如何振兴种业保障粮食安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生产的核心竞争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立志打一场种业翻身仗。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
种业攻关,吉林不甘落后。在吉林省鸿翔农业集团鸿翔种业公司实验室,记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玉米种子,有包衣的单粒玉米,有整穗的玉米,有成袋的玉米育种材料。“我们是国内玉米种业里销售额排名第二的企业,在吉林推广面积占比26%,在宁夏占比26%,在山西占比21%……近5年全国累计推广约多万亩,为农民增产粮食约58亿斤。”公司总经理贺伟说。成立于0年的鸿翔种业,聚焦玉米新品种研发,目前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投入市场的品种达69个。
“如今,国产玉米种子按粒卖,适合精细化定量播种。”吉林玉米种子曾面临国外品种的竞争压力。吉林省农科院玉米所所长刘文国回忆,在本世纪最初10年,我国种业刚起步,恰逢跨国种业公司全球扩张。国外种子席卷而来,撼动着国内种业市场。美国先锋公司在我国市场推出“先玉”,开创了单粒播种的先河,且适宜机械化播种,高峰时推广面积达0万亩。
中国玉米种业人攻坚克难。经过多年努力,国内种企的品种在总体指标上超过了美国“先玉”,我国玉米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达91%。在吉林省,鸿翔的“翔玉”品种年取代了“先玉”。这一品种被原农业部评为北方玉米主导品种,并于年获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在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张永林看来,粮食总产每上一个新台阶,都与优良新品种推广应用有关。然而,同质化严重,突破性品种少,育种效率低是种业的难题。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当前吉林发展种业面临诸多挑战,比如,科研基础薄,商业化育种体系不健全,尚未建立起选育、繁育、推广一体化模式;推广率低,种业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有限,突破性自育新品种匮乏。
吉林种业面临的挑战也是全国种业的共性问题,而吉林的探索则代表着全国种业打翻身仗的清晰战略。在吉林,育种的主力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拥有先进的育种人才、材料和手段,是全国省级农科院里的佼佼者。“过去5年间,在吉林省发布的农业主导品种中,省农科院选育品种占21.7%,在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中,占比57.4%。”吉林省农科院院长董英山说,近年来,该院选育出玉米品种“吉单66”,具有宜精播、脱水快的特点,是我国首个审定适宜籽粒直收的玉米品种;选育出优良食味水稻品种“吉粳”,肥料利用率高、米质优、食味好,是吉林省通过审定的第一个优良食味圆粒香型水稻品种;选育出大豆品种“吉育”,是全国大豆审定品种中油分含量最高的。
吉林省农科院的一系列成果并非偶然,中国社科院农村所产业经济室主任刘长全认为,原因在于其较好地解决了种业创新的症结。长期以来,我国育种力量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以论文、课题为导向,而发达国家则是企业化育种,以市场、农户为导向。过去,科研单位闷头搞育种、种子企业只负责推广,这是困扰中国种业的科研、生产“两张皮”难题。如今,推动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最现实路径是鼓励科企合作,让科研人员为企业育种。
在吉林省,不仅是科研院所、育种企业,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也成立了育种机构,发力新品种培育。
粮食加工企业为何也要育种?松粮集团市场销售总监苗雨的回答是“以粮带种、以种促优”八个字。为引进和研发适合企业的好品种,松粮集团成立了水稻研究所,并建设了试验示范基地。
育种的关键是育种材料和人才。松粮集团既舍得投入,也懂得合作。年6月,水稻专家陈温福院士工作站正式落户松粮集团。院士工作站主要聚焦水稻特色品种培育。同时,与省内外水稻研究院所开展合作,引进了余个优质品种。目前,松粮集团水稻研究所已拥有13个优良稻种知识产权,0多个品种或育种材料落户其“北方粳稻种子硅谷”试验示范基地。
数据显示,目前吉林省持证种子企业达家,资产总额超亿元,拥有鸿翔、吉农高新等6家育繁推一体化企业,企业年均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8%以上。同时,更新换代能力不断加快。年,推广亩以上的玉米、水稻、大豆品种总数个,比年增长58%。目前,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
农民老龄化,务农兼业化,如今谁来种地、怎样种地,如何创新完善农业经营体系?
“‘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谈及种粮,吉林市昌邑区孤店子镇孤家子村党支部书记陈玉华有很多话说,“最大的感受是种粮人口在老龄化”。孤家子村在册人口有人,实际全年居住的不到一半,多是老人、妇女和儿童,男性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合作社应运而生,社员从5名发展到名,累计分红万元。全村约有公顷耕地,其中公顷由农民交给合作社经营。”陈玉华的另一个身份是弘顺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稻米加工企业华瑞米业负责人。
“流转土地每公顷租金前两年是七八千元,今年涨到了1万元。对比种菜,种粮收益比较稳定,但想赚大钱也难,利润主要靠降低成本和提高品质。”陈玉华说,眼下全村种地有3个“三分之一”现象:三分之一由农民流转给合作社经营、形成了华瑞米业的种植基地;三分之一农民零散交给农机户、形成了单户3公顷至5公顷的经营规模;三分之一选择自己耕种,是典型的传统农户。米业企业的出路是要有自己的稳定基地,陈玉华还想扩大流转面积。
就在孤家子村,70岁的村民祝家库种了1垧地,眼下刚刚做了追肥。“现在机械化程度高,种田没有那么苦了,就当是锻炼身体。”祝家库去年秋天收获了1.8万斤稻谷,今年5月份已经全部卖出,毛收入有2.3万多元。“我种的是超级稻,单产高,好管理。之所以选择自己种不往外流转,是因为年纪大了没法外出打工,自己闲着也是闲着。”祝家库的话很朴实,“农民种地算账是零钱凑整钱,单个农户种粮成本大概是每公顷0元,不计算自己的人工,也没有流转租金,算下来,每公顷收益比流转给别人的租金要高0元。另外,国家种粮补贴直接打到卡里。”
种水稻如此,玉米又如何呢?在公主岭市环岭街道土城子村,记者见到了志和农机服务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刘志和。合作社有大型机械13台,配套农机具45台套,设备总投入万元。合作社于年成立,经过几年的发展,社员由户增加到户,营业收入从80万元增长到万元。“算纯利润的话,成立当年亏损5.8万元,年扭亏,去年盈利48万元。前期的投入都收回了,今后发展就稳了。”刘志和说。
自年以来,志和合作社每年都流转土地0亩以上,托管土地2亩以上,总计超过全村现有土地的70%。刘志和总结,合作社有3种经营服务模式:一是以土地入股,每亩地为一股,按玉米收入扣除成本,统一分红。二是自有土地按市场价流转,种粮补贴由土地承包者所有。三是托管土地,合作社提供生产资料从种到卖全程服务,费用也可以垫付,待玉米卖掉后结账。从农户的风险来说,土地入股最大,土地托管其次,土地流转最小。从实际面积来说,农民选择入股的最少,托管的最多。
吉林省农民合作社发展的新动向也反映出全国农业经营体系的探索过程。最初,农民抱团成立合作社,统一生产、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如今,全国农民合作社达万家,在数量上已能基本满足需要。但是,问题也逐渐显现:首先是土地租金成本逐年上涨,很多地块也不适合流转;其次是合作社发展质量也参差不齐,带动农户的潜力需要挖掘。
习近平总书记一年前考察吉林时提出,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
此后,吉林省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围绕“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试点。在全国率先出台《吉林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实施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将农民合作社发展管理纳入法治化轨道。截至目前,全省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到8.2万个,比年增长33%,农户入社率39.4%以上,带动成员.8万人。
一些学成本事回到农村的年轻人,为黑土地带来新理念新希望。昌邑区土城子乡油坊村党支部书记韩兴旺是一名“80后”,毕业后在粮食相关行业工作。经过几年摸索,于年成立吉林市东篱田园农场。目前,农场已经实现农业种植全程机械化,建成了可视农业体系、产品可追溯体系,与吉林市61家中小学签订放心大米订单供应合同,带动当地农户种粮增收。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张凤春说,小农户生产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仍将存在,吉林抓主体培育社会化服务,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一方面,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两大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另一方面,培育专业化服务组织,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模式,推动农业社会化服务向市场信息、科技服务、加工营销等拓展。
粮食生产社会效益高但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加上种植成本不断攀升,如何保护种粮农民积极性?
在吉林市昌邑区大荒地村,记者见到村民麻钢英时她正准备去上班。她是吉林市东福米业有限责任公司的保管员和统计员,同时,她和家人还包下8垧稻田,也就是亩地。以前,她和丈夫起早贪黑种6亩地,这是家中主要收入来源。现在,她从村里水稻种植公司承包的这8垧地,从播种到施肥,从田间管理再到收割,只需一个电话,种植公司就全安排了。用她自己的话说,“背着手就把这8垧地种了”,还有时间在企业挣工资,种地反而成了兼职。从6亩地到8垧地,麻钢英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
工资性收入、土地租金,再加上土地转包收入,粗算下来,麻钢英家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麻钢英开心地对记者说:“我对现在的生活可知足了!”
大荒地村村民都跟麻钢英家差不多。全村土地都流转给了当地企业东福米业,由东福米业对流转后的土地实行集约化经营。土地流转给企业后,腾出手的农民并没有闲下来,他们就地就业,成了产业工人。村企合一模式让农业生产方式现代化加速推进,所产大米驰名全国,富了一方农民。
对于农民来说,种粮除了保障口粮外,还是谋生的手段。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就要保护全国2亿多农户种粮积极性,一定要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
今年以来,国内粮价高位运行,农民种粮积极性有所提高。然而,粮价上涨,种粮成本也跟着猛涨。眼瞅着尿素价格从开春的2元/吨左右涨到6月中下旬的元/吨,榆树市恩育乡茂施农资经销处负责人马佐福有些看不懂了,当农民忙着给玉米追肥时,他店里却没有一袋尿素。“干脆不卖了,价太高不好卖,一旦明年价格掉下来,囤在手里的每袋肥得赔好几十元。”
粮食一朵花,全靠肥当家。马佐福可以不卖尿素,种粮农民却不能不施肥。
“今年玉米追肥前后,东北这块尿素价格涨不少。”榆树市增益农业机械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马占友看着居高不下的尿素价格,心情有些复杂。合作社去年提前跟厂家以2元/吨的价格预定了1多吨尿素,比近期的零售价格便宜了几百元。即便如此,每吨尿素价格也比年多了多元。一算账,仅尿素这块就“涨没了一辆十几万元的小轿车。”
尿素、柴油等农资价格涨得多,加上玉米价格回落,种粮农民心里有些不踏实。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稳定种粮农民补贴,让种粮有合理收益。记者在吉林采访时又传来好消息,6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立足我国发展中国家实际,根据主要粮食作物农资等价格上涨情况,中央财政安排亿元左右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发放补贴。
好消息很快在黑土地上传开。吉林市昌邑区土城子乡油坊村种粮大户王廷君说:“农民种地没多大效益,就是从地里抠钱,啥账都得算。虽然国家这次补贴到手可能没多少,却说明国家确实把农民的困难放在心上了。”
除了控制成本,农民种粮还面临着无钱种地、无地存粮和卖不上价等难题。四平市创新工作思路,让小农户、合作社、保险和粮食加工企业结成了利益共同体,并形成了“粮食银行”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所谓“粮食银行”,就是耕种前,粮食收购企业(粮食银行主体)为合作社预付50%耕种本金,待粮食收获后,合作社以籽粒粮食存入“粮食银行”,企业再支付耕种成本的50%资金。粮食作为“活期存折”存入“粮食银行”,粮食烘干收成本费,不足3个月免收保管费,3个月以后售粮,按每天每吨2角钱收取保管费。售粮后,“粮食银行”扣除运营成本,增值收益全部返还,由合作社和农民按约定比例分红,作为农民“粮食活期存折利息”。
吉林省新天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物资收储部总监王宪岐说:“在‘粮食银行’全产业链发展中,我们为合作社提供生产资金、烘干服务、仓储服务,还提供随时点价结算保障,解决了合作社没钱种地、没仓储粮的问题,还提高了合作社和农民售粮议价权。同时,也帮助新天龙稳定了粮源。”
“粮食银行”的好处远不止这些。年返乡创业的铁西区永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侯刚一本账算得明白:“农民带地入社后,农资由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管理,生产成本降低了,机械化作业连片后,粮食产量也提高了。增减之间,农民增收的天花板也就打开了。”
“粮食银行”模式能够顺利运行,其中一个关键环节就是保险公司提供了种植收入保险。不管是天灾还是价格波动,当每公顷玉米产出少于2万元时,保险公司就启动保护机制补齐差价。
侯刚说,相比政策性保险,种植收入险赔付额度高,但保费也高,达到了6%。
对此,国家已有部署。财政部会同农业农村部、银保监会发布通知,扩大稻谷、小麦、玉米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实施范围,中央和地方财政对投保农户保费实施补贴。
就在近日,财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两个险种的保障水平最高均可达相应品种种植收入的80%,大大超过了传统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最高40%的保障水平,极大地稳定了投保农户种粮收入预期,同时有效防止了脱贫粮农返贫现象的发生。
“扩大主要粮食作物农业保险实施范围给种粮农民吃下‘定心丸’,让更多的农民敢投入、敢种粮。”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立承说。
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倒挂”,“高产穷县”困局如何破解?
全国每斤粮食,就有1斤产自榆树市。这是榆树人的骄傲。
地处松辽平原腹地的榆树市,连续17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的冠军,是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常年保持在70亿斤的阶段水平。然而,榆树市年本级财政收入仅为6.7亿元,这些年一直处于全省县级财政中等水平,全口径12亿元,转移支付77亿元,一年财政支出个亿,粮食产量与县级财力“粮财倒挂”现象十分明显,主要靠财政转移支付维持政府运转,是典型的产粮大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
与榆树的情况类似,农安市、公主岭市、梨树县、扶余市、前郭县、长岭县等赫赫有名的产粮大县,至今都难走出“产粮大县、财政小县”的发展困境。
产粮大县面临的尴尬在全国并不少见,在保粮食和强发展方面尚未找到两全的选择。然而,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吉林省产粮大县都牢记总书记“要牢牢把住粮食安全主动权,粮食生产年年要抓紧”的嘱托,保持战略定力,明确发展定位,凝心聚力念好“粮食经”,努力促进粮食生产与县域经济平衡发展。
产粮大县最大的资源是粮食,发展的最大优势也是粮食。“现在,我们正全力摆脱财政穷县的困境,也希望国家对产粮大县有更多支持政策,让农民靠种粮也能享受到美好的生活。”榆树市副市长闫伟说。
对榆树来说,农业是立市之本,发展之基。今年榆树市把抓粮食生产作为一号工程,加强黑土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确保粮食播种面积只增不减,力争“十四五”末期粮食产量跃上80亿斤的新台阶。
“高产穷县”是全国许多产粮大县难以破解的困局。全国多个产粮大县,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的主力军,但大多数产粮大县财政收入没有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尽管国家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投入力度,榆树市、公主岭市、梨树县、扶余市、昌邑区等产粮大县粮食产量稳定增加,各项经济社会事业取得明显进步,但与周边工业发达县市相比,县域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产粮大县责无旁贷。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宜粮则粮、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发挥比较优势,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同样是产粮大县的扶余市,利用区位交通优势和杂粮杂豆生产优势,建设东北最大的杂粮杂豆批发市场,打造集基地种植、收购销售、精深加工、外贸出口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市场,走出了不一样的县域经济发展之路。
“我们就想一心一意发展粮食生产,把粮食种好,争取多产粮食。”闫伟说。发展粮食生产对地方财政贡献并不大,产粮大县以粮食生产为主,注定会牺牲县域经济发展的利益。然而,记者在采访中深刻感受到,吉林省很多产粮大县都胸怀全局,勇于担当,甘于奉献,将粮食生产放在首位。同时,在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丰富的粮食资源,积极引进和培育一批真正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军认为,国家应该从粮食安全战略出发,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为契机,强化对主产省和主产县的政策支持力度,健全对主产区的利益补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对产粮大县的奖补力度,推动相关财政资金、项目向产粮大县倾斜,帮助其摆脱发展困境,让产粮大县在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发展,为稳定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高质量发展粮食产业如何补短板?
一条松花江串起吉林省内80%的水网,把吉林变成全国“大粮仓”。然而,吉林粮食产业短板依然突出,链条短、附加值低,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近年来,吉林从“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破题,依托水稻、玉米、杂粮杂豆等优质粮食资源,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发展粮食深加工和食品加工业,深度开发“原字号”,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动产粮大省向产业强省转型。
在东福米业产品展示厅内,一些包装精美的品牌大米一斤售价高达十几元甚至50多元。公司董事长助理房杰说,公司通过构建水稻统一种植、收购、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经营模式,打造优质水稻生产基地,推动品牌建设,实现了水稻传统粗放式种植向“种得好、产得好、卖得俏”转型,实现了农民收益和企业效益的双提升。
“粮食也要打出品牌,这样价格好、效益好。”这是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位于海兰江畔的吉林省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考察水稻生产时的亲切叮嘱。
遵照总书记的嘱托,吉林着力打造“吉林大米”品牌,短短几年时间,“吉林大米”不仅成为吉林农业第一品牌,而且成为全国粮食区域性品牌的“领头羊”。延边大米、舒兰大米、万昌大米以及查干湖大米、大荒地大米、老爷岭大米等众多子品牌,形成“吉林大米”品牌矩阵,带动水稻产业实现了从卖原粮向卖大米、卖“吉林大米”品牌的华丽转型。“以前吉林大米没名气,到各地推销,很难卖上好价。现在吉林大米有了名气,价格明显高了,市场明显大了。”吉林市友诚米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孙东飞说。
玉米全身都是宝,是产业链条最长的粮食品种,可以用作食品、饲料和工业原料,发展玉米产业潜力巨大。在中粮生化能源(公主岭)有限公司,正在试生产的蜡质玉米变性淀粉将成为中粮生化深加工产业链条上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吉林省依托中粮生化、吉林燃料乙醇、博大生化、新天龙等大型深加工企业,生产玉米淀粉(糖)、氨基酸、食用酒精、生物基新材料、燃料乙醇五大系列深加工产品。农嫂、健亿等企业生产鲜食玉米、玉米面条,甚至有保健作用的玉米须茶都十分畅销,简直将玉米“吃干榨尽”。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农业不成链,到头不赚钱。”如今,吉林省围绕水稻、玉米、杂粮杂豆构建的一条条产业链已经初具规模。东福米业、松粮集团等几十家中高端大米加工企业全力构建水稻全产业链,农嫂发展鲜食玉米产业,正大构建玉米生产、饲料加工、畜禽养殖、屠宰加工为一体的种养加产业链,吉林出彩农业构建大豆种植、精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全产业链……一个个粮食产业链条式发展,一个个粮食产业集群加速崛起,撑起了吉林省粮食产业的“四梁八柱”。
6月本来是东北玉米销售淡季,在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门前的公路上,售粮卡车排出几公里远。公司董事长金彦江说,现在玉米价格走低,贸易商和农民着急售粮。厂里每天收购粮食吨,价格随行就市。
吉林燃料乙醇有限公司是亚洲单体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的生物能源基地,年玉米转化能力达到万吨、存储能力50万吨。“吉林市粮食加工就地转化能力强,不仅能消化本地粮食,而且需要调用江苏、福建等地储存的小麦、稻谷,满足加工用粮需求。粮食部门必须严格监管这些粮食的流向,严防流入口粮市场。”吉林市发改委调研员闻明说。
吉林粮多,粮库也多,利用丰富的仓储资源为主销区提供异地储备;组织省内贸易企业与港口及销区客户对接,全力推动玉米由“就地储”转变为“全国销”;引进京粮、正邦、豫粮等国内大型粮食贸易和用粮企业,在吉林建立了稳定的粮食收储基地,推动形成粮油收购、储存、加工、中转、销售一条龙整体经营优势,促进“北粮南运”,服务粮食宏观调控。
行走在吉林产粮区,我们强烈感受到黑土地的魅力与活力。黑土地是黑色的,它无私奉献着饱含养分的沃野;黑土地是绿色的,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让这片沃土充满生机;黑土地是金色的,收获的季节它向我们展示一片丰饶的景象……中国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手里,吉林的实践让我们满怀信心。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调研组调研组成员:徐涵李己平乔金亮刘慧温宝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4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