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这些不可思议的发明,看起来像穿越
马克思曾在《机械、自然力和科学应用》一文中说: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预告资产阶级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
指南针则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
而印刷术则变成了科学复兴的手段,成为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强大杠杆。
有意思的是——
多年前,这三项发明在中国早已得到发明、应用和推广。
不仅如此,有些发明甚至颠覆了现代人对历史发展的认知。从博物馆里一些“不可思议”的文物中(这些文物,确定不是穿越?)、(别说了!这些文物就是“穿越”过来打脸的)我们得以窥见!
那么,古代还有哪些“超前”、不可思议的发明呢?
一起看一下:
火药和武器
火药被列为中国著名的“四大发明”之一。
据考证,火药在晚唐时(公元9世纪末)就已经出现。
一开始,它始于中国古代炼丹术。
炼丹家对于硫磺、砒霜等具有猛毒的金石之药,在使用前常用烧灼之办法以“伏”其毒性(使毒性消解或降低),或以此来改变药物被加热后易挥发、易爆燃的状况,此种工艺称为“伏火”。
这东西对于炼丹使用,没啥重要之处,甚至会因它导致失火、爆炸。
但军事家很快发现它大有用途。
火药有可能在唐末已被用于军事用途,但真正重要的证据出现在宋代。
北宋天圣元年(年),朝廷在开封设置“火药作”,很显然火药和火器在当时已经在国家的监督之下进行批量生产。
庆历四年(年),曾公亮、丁度等编纂《武经总要》正式刊载了“火球火药方”“蒺藜火球火药方”“毒药烟球火药方”等三个火药配方及配制技术。
△《武经总要》记载的火药配方以其中“火球火药方”为例,配方中硝、硫、炭的比例依次是50.6%、26.6%、22.8%,还有少量其他配料。
这三个配方的刊载,标志着火药已经正式进入北宋国家军队装备系列,而且开始标准化了。
《武经总要》中的蒺藜火球、引火毬霹雳火球、蔟藜火球……可能听名字感觉不到它的“超前”和“黑科技”。
你要知道,这些不同于以往火箭只是弓箭绑上了火药:
它是真正的“黑科技”——手抛火器,比如,它可看做最早的手榴弹雏形:
霹雳火球另外,在当时还发明了铁皮包裹的炸弹,“震天雷:
据说引爆后能将生铁外壳炸成碎片,瓷片+碎铁+石子+其他……打穿敌军铁甲。
还有记载,宋代已经使用到粗竹筒制作了突火枪:
突火枪想象复原图这种突火枪,射程可达米,约米,在当时也算是一种神兵利器了。
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原来千年前我们已有这么多不同寻常的军事黑科技。
更不可思议的是——它们居然都在宋代出现。
人们不禁要问了:既然如此发达,为什么还总是被敌人吊打呢?
想来,这和宋朝长期重文轻武有关。
再加上宋廷始终有很多人反对发展骑兵,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被动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另一个则是:宋朝传授先进技术时,听课的学生,还包括了敌人们……
元代火铳也许正是如此,宋朝才走上了屡战屡败的悲惨道路吧!
水运仪象台
说到宋代,不得不说下另一项发明:水运仪象台!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评价宋代时曾说:宋代天文学保持了“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水运仪象台可以说印证了这个说法。
它堪称是中国古代的天文计算机,也是古代中国科技皇冠上最耀眼的珍珠之一。
水运仪象台被认为是集天体观测、天象演示、计时钟表、自动报时功能于一体的精密天文仪器。
记载中说它能够以水为动力自动运行。
它是什么时候诞生的呢?
北宋元祐元年(年)至元祐七年(年),由苏颂和韩公廉在东京(今开封)合作设计的水运仪象台问世。
水运仪象台是一座上狭下宽的四方台形木结构建筑。
高12米,宽7米,上下分三层,包含4个系统和超过个零件。
上层为浑仪,中层为浑象,可以让人观察天体的运转:
下层为报时装置,时辰到了,塔里有假笑男孩出来叮铃铃报时:
除此之外,水运仪象台还是世界上最早具有擒纵机制的仪器。
摆钟的锚式擒纵擒纵机制是现代机械钟表的关键零件,早在唐朝时就出现,宋代一直沿用。
另外,苏颂还设计了一种齿轮和配套的销子:
它们的功能是让齿轮以特定的速度旋转。
而西方则是在我们几百年后才发明了类似的擒纵机制,造出了机械钟。
水运仪象台毫无疑问是十一世纪末一部杰出的天文仪器,被李约瑟认为它是欧洲天文钟的直接祖先。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原版的水运仪象台在北宋覆灭时也随之毁坏。
开封博物馆曾根据文献记载,复原出1:1的形状,感兴趣的可以去看看:
开封博物馆水运仪象台1:1复原对于水运仪象台,可能仍有人疑惑:它能超前到哪去?古代会有什么天文知识?
苏州碑刻博物馆藏的这块《天文图碑》告诉你千年前古人的智慧有多高:
《天文图碑》拓片这块碑是南宋绍熙元年(年)黄裳绘制。
年(淳祐七年)由王致远刻石。
黄裳,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是个著成《九阴真经》的绝世武学奇才。
看过金庸小说或影视剧的都知道,他所写的《九阴真经》影响了整个武林几百年。
不过,他是不是“武学奇才”不知道,历史上的黄裳却是个“天文奇才”。
在绘制的这幅高2.16米,宽1.08米的天文图中,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的圆形为全天星图:
整体是一个以天球北极为中心投影有三个大小不等的同心圆的星象图。
内圆包含的是北纬约35度常见的恒星图。
中圆为天球的赤道。
外圆则是天球赤道南约55度的恒星圈。
同时,又有28条辐射状线条与三圆正向交接,是通过二十八宿中的距星表示28宿宿度的线。
据统计,光上半部整个星图绘有的星座:个,星数:颗。
而下半部分的文字,几乎介绍了当所有已知的天文学知识。
天文图所达到的成就也是被国际天文学界所公认的。
90年代,美国、日本、英国、法国、加拿大和前苏联的天文学家都曾对苏州《天文图》碑都作过研究与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一致认为:它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象实测图。
除了宋代的水运仪象台、火药、火器、天文图……不同时代的创造性发明足以颠覆现代人对历史发展的认知。
冰箱鼻祖:青铜鉴
战国·青铜冰鉴这件文物大家应当都很熟悉了。
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的曾侯乙楚墓,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冰箱。
外观看起来就是一个青铜器,貌似平平无奇。
在古代,古人为什么发明它?到底怎么用它?
冰鉴,确切的说应该叫“鉴缶”。
因为它不是一件器物,而是两件组装在一起的复合器物。
由于,“缶藏鉴内”,从外面看,看见的只有鉴,所以我们习惯叫它“冰鉴”。
如果我们把两件器物拆开,可以看得比较清楚:
青铜冰鉴内部示意图鉴的底部有卡子,缶的圈足有方孔,互相对应,可以固定。
古人的酒,就装在“缶”里,而缶则是冰在“鉴”里。
一件装冰,一件装酒,完美!
另外,古代冰酒不光用“鉴”,也用盘。
比如此墓出土的一套“尊盘”:
曾侯乙尊盘湖北省博物馆藏它也是一件复合器物,原理和“冰鉴”相同,就是用冰盘盛尊保持食物的冷鲜感。
所以,不要误以为只有现代科技的我们才用得上“冰冻”和“冷藏”,古代也离不开。
这不?为了喝酒、吃肉、食物保鲜……多年前就已发明了“冰鉴”、“冰盘”。
除此,在丧礼中,他们还使用“大盘”和“夷盘”用来冰镇尸体(《礼记·丧大记》),是不是和现在的太平间道理一样?
天热了,就用冰给室内降温。
如《左传》讲薳子冯装病,大热天,挖个地下室,把冰搁床下,穿上皮大衣,睡在上面(《左传》襄公二十一年)。
当然,相比较现代发达的电力系统,取冰就不那么容易了。
古人取冰,一般从河湖、山谷(背阴处)取。
取冰是在最冷的冬天,用冰是在第二年的夏天,藏冰是用凌阴、冰窑或冰井。
凌阴,汉代多称冰室,明清则称冰窖。(《诗经·豳风·七月》)冰井,是用深井贮冰。汉唐古城往往都有这类设施,特别是邺城三台中的冰井台,不但用深井贮冰,还储备石炭,设有粟窖、盐窖。
洗脸“神器”:鱼/龙洗盆
青铜鱼洗盆青铜鱼洗或龙洗,双耳,是古代人的盥洗器具。
你可能疑惑:不就是个洗脸盆么,有什么神奇?
在古代,它可能是个自动的哦!
具体操作:
洗里盛水后,用手迅速摩擦它外廓上的双耳;
盆里就会出现浪花,顿时水珠四溅;
摩擦越快,水珠喷射越剧烈。
从物理学原理解释来看,这是由于手对盆耳的磨擦频率与铜盆盆腔的固有振动频率相同,引发共振而起造成的:
这不就是所谓的洗脸神器!
具体咋操作?又是啥样?
如下图这个“神器”,无需用手搓脸,只要将手打湿顺向摩擦“神器”两侧“小耳朵”,水就可以自动溅湿脸颊:
央视节目中演示是不是超级方便!
仔细看!
还能捕捉到溅起的水花……
奇怪的知识是不是又增加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2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