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人种植5300亩地全程机械化作业种地
本文转自:保定日报
□保定日报社记者贾祎玮
王辛于张伟伟
“三夏”农忙时节,在蠡县大百尺镇南许村,收割机轰隆隆地驶过金色的麦田,金灿灿的麦粒进入脱粒箱,粉碎的麦秸从机身后喷出,到处呈现出一派丰收的景象。
脸朝黄土背朝天?不!全机械化种植!
“脸朝黄土背朝天”,这曾经是人们对农民最深刻的印象。但如今,正值“三夏”农忙的时节,一片片金黄的麦浪中,却很难再见到这样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一台台机械在田间轰鸣驶过。
在国家级示范社望都县高岭乡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高级农艺师黄晓松对自家的农业机械如数家珍:“我们合作社现在拥有大型玉米收获机25台,小麦收割机20台,大型拖拉机20台,自走式植保机械13台,无人机8台,机动喷雾器10台,电动喷雾器台,机械驾驶员70余人。”
该合作社还建设了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年投入使用,主要包括农业气象监测、大田作物监测、智慧农机等模块。现在我们合作社对耕地从种植—管理—收割全程实现数字化管理服务。”黄晓松说。
“现在小麦、玉米这些主要的粮食作物,从播种、浇水、打药、施肥,到最后的收割,全部是靠专业机械来完成的。”据望都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研究员王建威介绍,当地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普及农业机械,到如今,小麦、玉米等作物已经实现了%机械化作业。“播种有大型播种机,一天轻松播种多亩;打药有无人机,还有大型植保机,10分钟可以为亩地打药,一天能打四五万亩;大型施肥机,一人一车能轻松施肥多亩。”王建威说,“有些收割机还安装了小麦止损破碎报警系统,能把小麦收割丢粒损失率控制在2%以内。而在10年前,收割机的丢粒损失率约在3%-4%,这无形中相当于提高了2%的产量。”
几十年间,农业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机械化、科技化不断加深,也让粮食产量不断增长。年,望都县小麦的亩均产量为公斤,而今已经达到了公斤。望都县高岭乡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更是曾创出亩产.7公斤的保定市小麦高产纪录。
“今年的小麦长势良好,测产亩产能达到斤,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望着一望无际的麦地黄晓松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三十亩地一头牛?不!8个人,亩!
三十亩地一头牛。这曾是过去很多年中,一代代农民理想的生活。三十亩地也是一家农户,在简单工具下所能精心耕种的大致范围。而在今天,由于机械化的大规模应用,当代农民的生产效率之高远超祖辈能够想象的极限。曾经因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而摆在人们面前的疑问“谁来种粮”,似乎也有了答案。
“这是自走式植保机械,精准施药,提高作业能力。”
“这是卷盘式喷灌机,采用水涡轮式动力驱动系统,PE管可自动回收,能够灌溉大面积的农田。”
“这是运粮输送机……”
在蠡县恒泰农业园区,负责人李广振向记者一一介绍这自家的农业机械。
借助这些机械,园区内曾经需要上千人耕种的田地,如今只需要8个人便能完成。
“多亩地,传统种植需要0多人,但是现在机械化种植以后,只需要8个人来管理。”李广振说,“就拿浇地来说,现在我们实行滴灌溉,不再是以前的大水漫灌。一个人可以负责四五台卷盘式喷灌机,一天一宿可以浇亩地,8个人3天就可以完成浇地作业。”
8个人种植亩地。能够有这样的高效率,除了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机械的大规模应用外,土地流转功不可没。流转后的大田,打破了原本小块耕地的界垄,为大规模应用机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
李广振告诉记者,恒泰农业园区主要以大田种植,依托土地流转和科技兴农,村民们当起了“甩手掌柜”,不用种地,收入反而有所增加。李广振说:“我们村是有名的电商村,村民都无暇顾及农田,我们流转了本村和邻村的多亩土地,进行标准化、精准化种植模式管理。”
无独有偶。望都县高优农业技术服务专业合作社同样受益于土地流转。“农民把土地交给合作社托管服务,我们整合土地资源后采取大田作业,每亩地比传统种植增加5-8亩地,每亩小麦增产斤左右,合作社收割后把小麦送到农户家中。”黄晓松说,“合作社自有流转土地0亩,托管土地亩,对外服务亩,对所有的土地进行机械化全程服务,最大限度地增产增效,提高土地的利用率,更好地解放劳动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ls/8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