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王国第三期

罗马尼亚战役

(一)尽管罗马尼亚军在对苏作战中的表现令纳粹德国失望,但无论如何罗马尼亚长久以来还一直是德国盟国,更为重要的是它的石油资源是德国得以继续进行战争的极为重要的战争物资(仅年罗马尼亚便向德国输出万吨的石油和石油制品)。到了年当战局的发展正越来越朝着不利于轴心国的方向发展时罗马尼亚与德国之间发生信任危机,到了4年这种不信任从政治纠纷扩展到军事部署的问题上,而罗马尼亚的实际统治者安东内斯库元帅更是强调他的军队必须与德国军队有平等的指挥权,并不再允许德军特遣队插到罗军的布防区内,当然除非这些德军受罗马尼亚指挥。希特勒当然知道罗马尼亚的石油对于战争的重要性,而对于这位盟友的要求他也表现出难得的宽容之举,为此他甚至不同意舍尔纳采取强力措施以便使罗马尼亚军也作好战争准备,以防德国的对外关系遭到更大的损害。但不管怎样德罗关系的恶化已经是事实,实际上这在年斯大林格勒战役失败时就已经非常明显。4年4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在取得英美两大国的同意后发表广播讲话,他向罗马尼亚保证苏联除要求归还比萨拉比亚以外对罗马尼亚决无领土要求,亦无意用任何方式干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制度。不久之后罗马尼亚代表也于4月12日在开罗与美、英、苏等国代表开始进行和平谈判,这些消息出现自然坚定罗马尼亚国内反对派分子的信念,不管安东奈斯库同意与否的罗马尼亚都必须退出战争。

(二)4年8月5日正当德国人正为“7·20事件”与维斯瓦河的战事忙的不可开交的时候安东内斯库元帅突然访问东普鲁士的希特勒大本营,在这次汇报中他提出将轴心国军的正面撤退到加拉茨-福克沙尼-喀尔巴阡山脉之线的建议,安东内斯库的建议得到古德里安和约翰内斯·弗里斯纳上将(弗里斯纳原为德国北方集团军群司令,7月底他与舍尔纳上将对调,担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的一致认同。这一建议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因为德军主力已经被调往北方去恢复波兰的态势,而德军则只有继续收缩防线才能更为集中的使用兵力,对此希特勒作了一些保留之后才勉强同意,不过他却坚持着认为必须等到他获得敌人确实想向这一方面进攻的证据之后他才肯发出撤退的命令。但当后来苏联红军采取高压攻势以至于德军真的到不撤不行的时候一切为时已晚,为了挽救危局在当前德国的出路是尽力在东线维持一条连贯的可以防守的防线,然后在西线挫败英美的入侵,再集中兵力与东线的苏联红军作战。但要在东线维持一条防线谈何容易,在东线上德国人有两个必须要确保的方向,其一是通过白俄罗斯或乌克兰北部进入波兰,然后通往德国本土;其二是通过乌克兰南部进入罗马尼亚。前者关系着德国的本土的安危,后者关系着对于德国至关重要的罗马尼亚大油田,一旦失去后德国将会被剥夺主要的能源来源。

(三)对于德国人来说很不幸,他们缺乏足以同时保卫这两个方向的兵力,于是在南方上德国人不得不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靠它的盟友——罗马尼亚人、匈牙利人和斯洛伐克人。而随着德国在战场上的失利,这些盟友的忠诚越来越值得怀疑。4年初在东部战场上苏联红军的攻击似乎放在乌克兰的南部,从年12月24日起到4年4月17日苏联红军在乌克兰南部发动他们所称的“乌克兰右岸会战”,这个会战包括一系列大规模的进攻战役,二战东线战役的“齐克赛口袋之战”也是其中之一。在这里苏联红军前后投入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和第1、2、、4乌克兰方面军共万人上的兵力,即使在原来传统上应该休战的春季泥泞季节,苏联红军的攻势也没有停止。在这里苏联红军有2个目的,首先他们想要解放南部苏联的领土并威胁罗马尼亚的油田,其次由于苏联最高统帅部并不指望德军会相信苏联红军的夏季攻势会在大量集结在苏联中部的德军威胁其侧翼的情况下攻击位于南部的罗马尼亚,但至少苏联人想要通过在南部的攻势使得德国人相信苏联的夏季攻势将指向乌克兰北部而不是通过白俄罗斯,这个目的达到了。罗马尼亚的地势趋向是沿着众多的河川沼泽自西北走向东南,而德军的补给线、交通线以及撤退路线几乎直指正西,与前线平行并横贯河川、沼泽以及森林覆盖的山岭。

(四)这对于德军来说是个优势,因为相较于平坦的俄罗斯平原时罗马尼亚的地形更有利于阻泻苏联红军机械化部队的突击,但德军却也要面对另一个困难就是此时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线已经宽达四百英里,相比之下德军可用以防守她的部队数量实在不是一个让人乐观的因素。负责保卫罗马尼亚的德军部队是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在罗马尼亚的驻地补给、维修和财政出现无数的难题,而这些难题又引起支付平衡问题和罗马尼亚经济的紧张。在舍尔纳将军任职之时南乌克兰集团军群既不对布加勒斯特负责,也不对德军最高统帅部负责,而是直接或通过陆军总部的古德里安向元首负责。这之后弗里斯纳上将自然的继承这一传统,应该说弗里斯纳是一个优秀的军人,至少他在之前战争中的表现完全无愧于他的军衔。但是在面临危险处境时所必要的毅力和经验,他还是远不及舍尔纳上将的,而对于现有的的集团军群面临艰难处境。弗里斯纳本人显得忧心忡忡,他甚至担心以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状态将很难完成保卫罗马尼亚的任务。这一切并非杞人忧天,由于长久以来的战事消耗,整个集团军群的建制已经出现许多危机,当弗里斯纳于7月25日接任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司令时他发现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备状态远非令人满意,集团军群新任参谋长冯·格罗尔曼居然一直到7月1日才到任。

(五)同样的问题还出现在新任第6集团军司令弗雷特尔·皮科和他的参谋长身上,他们也是到7月末甚至8月中旬才到任,而这一切距离苏联红军入侵罗马尼亚的时间已经只有几个星期甚至只有几天。部队基层的问题同样不佳,尽管经过舍尔纳上将的努力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师一级的官兵人数已经非常令人满意,一些主力师的配置已经满员或接近满员。情况似乎一直在改善,许多步兵团在7月份已拥有多名官兵,而在年的5月这些团的编制甚至还不满00名。但兵员大量补充的同时也带来不少难题,就是有经验的老兵的比例在逐渐下降,而基层连队中的许多人都是新来乍到而又缺乏实战经验的人。与年相比时德军4年的编制似乎正在停滞不前,步兵师的机械化程度依旧很低,驮马与机动汽车的比例高达15:1,部队普遍缺乏重型火炮和弹药,一些过时的武器纷纷出现德军的队伍中。此时的整个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共由两个德军集团军和两个罗马尼亚集团军组成。在此之前这个集团军群的几个主力装甲师已经被调往出现危机的中央集团军群,而南乌克兰集团军群只有一个装甲师、一个装甲护卫师和一个罗马尼亚装甲师被获准留下(这些装甲部队共拥有辆坦克和门强击火炮)。后来由于德军装甲力量的不足使得他们在苏联红军进行突击时无法及时有效的堵塞突破口进,而造成整条防线被撕裂。

(六)同时德军的空军力量也是异常不足,到了4年8月19日负责空中支援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德斯洛赫第4航空队可供作战的飞机不足00架,其中只有50架较为优秀的ME-式战斗机(与此同时苏联方面的战机数量却要超过架),这种情况也就造成战役开始后德军一开始就丧失制空权。轴心国军队在罗马尼亚前线被分成两个集群,其中位于东比萨拉比亚的杜米特雷斯库集群由罗马尼亚第集团军司令杜米特雷斯库指挥,这一集群由罗马尼亚第集团军和弗雷特尔·皮科的德军第6集团军组成,据守德涅斯特河下游一线(其中罗马尼亚第集团军共拥有一个德国军和三个德国师)。集团军位于所属集团军群的右翼,德军第6集团军则在左翼,目的是负责掩护比萨拉比亚首府基什尼奥夫地区,共拥有十四个师(其中十三个是德国师)。而在西部的布科维纳和摩尔达维亚一线则由韦勒集群固守,这一集群由韦勒的德军第8集团军和拉科维特扎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组成,其中有六个德国师。这里韦勒指挥的德军第8集团军的任务是负责扼守东喀尔巴阡山的低坡,位于第6集团军西部的雅西地区则是由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防守。直到此时弗里斯纳上将手中的总兵力相当于2个德国师和2个罗马尼亚师,人数超过80万(其中6万是德国兵),而部署在一线的轴心国部队只有50万人。

(七)罗马尼亚军实际上并不那么乐意于与德国人合作,德国人也对罗马尼亚人面对这场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所抱的麻木不仁和漠不关心的态度表现的更不耐烦,但无论是前任的舍尔纳还是之后的弗里斯纳都清楚的知道如果没有罗马尼亚人的合作时德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守得住整个罗马尼亚,尤其是关乎战争进程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实际上罗马尼亚军也并非后来人们所说的那般无用,罗马尼亚人从不缺乏的胆量,但是他们的装备太差,军官也没有受过很好的训练,自然不能胜任所担负的责任。于是在战役开始之前德国人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提升罗马尼亚军的战斗力,但结果却收效甚微,而之后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中这最软的一环居然造就德国人的一场噩梦。德军的最后一个烦恼来自于他们的补给,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补给线需要通过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两国,但这两国的铁路系统运输能力都实在有限,再加上管理不善导致运输能力就更低了。罗马尼亚和匈牙利两国相互敌视,双方在边境转换铁路车辆时都故意刁难。运输条件的恶劣经常造成整列满载物资的德国列车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德国空军还要在好几百英里长的铁路线上执行空中侦察,以寻找莫名失踪的物资。通常情况下德国发出的货物要经过两至三周才能到达前线,最终德军部队居然发现在匈牙利和比萨拉比亚之间从公路上徒步通过一个又一个补给站反而更快些。前有敌军的步步进逼,后有盟友间的相互拆台,各种各样的烦恼搞得集团军群的参谋们心神不宁。

(八)4年夏季之时德军最高统帅部曾错误的认为苏联红军将在巴尔干而不会在白俄罗斯实施大规模的进攻战役,结果造成布施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面临极大的被动,并几乎全军覆没。在这之后他们又一相情愿的认为苏联红军力量已经耗竭,短期内不可能再发动大规模的攻势,结果当后来苏联红军又对罗马尼亚发动一场新的大规模进攻战役之时完全没有被预料到,这样一来担任防守巴尔干半岛任务的德军部队又一次陷入惊慌失措的境地。对于4年的苏联红军来说他们已经无须担心生存的威胁,4年6月苏联红军凭借机械化部队实施的大规模突击歼灭德国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并重创北乌克兰集团军群。此时的苏联红军不仅拥有几乎无限的兵员和远好于德军的补给,还由于苏联红军在战术指挥、组织能力和武器装备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已经使得他们的大纵深战术的威力逐步的体现出来。实际上自年开始苏联红军的战场机动性的已经开始逐渐赶超德军,但人们往往看不到的是这其实是得益于美国所提供的大量机动运输工具,这才是苏联红军可以作迅速推进的重要物质基础,而也正是这些装备使得苏联红军具备歼灭德军重兵团所需的战略机动能力和战术机动能力。相对于从中路进击德国本土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和乌克兰第1方面军而言乌克兰第2方面军和乌克兰第方面军的力量要显得弱上许多,这不仅体现在武器质量和运载工具的差距上。

(九)仅仅从苏联最高统帅部为这两个方面军提供的补充兵力就可以看出4年8月苏方两个方面军的总兵力高达10万(后来参与进攻的部队人数约90万人),但这其中却有三分之一以上是4年6月份以前个月内从城镇和乡间招募来的乌克兰新兵,这些人中的许多人平均接受训练的时间都不超过2个月。而在此之前为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提供的补充军则大多是受训时间超过个月的士兵,总之与德军一样士兵经验不足对于苏联红军来讲同样是个棘手的问题。在苏联红军进攻罗马尼亚的部队中托尔布欣的第乌克兰方面军位于左翼,将沿德涅斯特河下游宾杰里和提腊斯波耳以南的桥头堡向塞莱梅特和胡希实施进攻。马利诺夫斯基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位于右翼,他们的任务则是按计划突入雅西西北方向地区,然后沿普鲁特河西岸直捣伐斯卢伊-胡希地区以便与托尔布欣的第乌克兰方面军会合。此后第乌克兰方面军将向南挺进,越过多瑙河进入多布罗加,其间掩护其右翼的第2乌克兰方面军则向西南的普洛耶什蒂和布加勒斯特以及西部的喀尔巴阡山和特兰西瓦尼亚阿尔卑斯山的山垭口进军,其中第乌克兰方面军有1个机械化军和4个步兵集团军(第46集团军、第7集团军、第57集团军以及第5突击集团军)。乌克兰第2方面军有克拉夫钦科的第6坦克集团军和6个步兵集团军(第4近卫集团军、第52集团军、第27集团军、第7近卫集团军、第40集团军以及个独立的军),至此参与进攻苏联红军的总兵力是90个步兵师、6个坦克和机械化军、辆(门)坦克和自行火炮以及架飞机。

(十)苏联红军与德军相比时在人员上大致拥有1.8倍的优势,坦克以及自行火炮拥有约5倍的优势,战机更是有近7倍的优势,可以说一开始这场战役胜利的天平就已经在向苏联红军一方倾斜大半。4年8月19日苏联红军开始沿整个战线以连和营为单位作了无数次试探性进攻,在这之后弗里斯纳上将召集到一些高级将领进行形势评估。情况看来已经十分明显,苏联红军的进攻很可能会在8月20日开始,为此他们特别对一项代号为“熊”的有组织的撤退计划进行审查,但这一计划最终却未能传达给部队基层。这本来并无可厚非,因为部队官兵们如果不知道有撤退的计划,那么作战时思想会比较稳定,但是如果当时弗里斯纳和他的高级将领们知道后来战局的发展,他们一定会追悔莫及的。4年8月20日凌晨5点在经过一番短促猛烈的炮火准备之后苏联乌克兰第2和第方面军几乎同时发起进攻,其中第乌克兰方面军的第5突击集团军企图将第6集团军的第52军牵制在基希涅夫以南,另外苏联红军第57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则突入罗马尼亚第集团军防线,并直接威胁到第6集团军右翼部队波斯特尔的第9军。这时德国第6集团军司令弗雷特尔·皮科才发现一个可怕的事实,原来负责正面防御的罗马尼亚第集团军第29军中的两个罗马尼亚师已经被秘密撤走,没有办法的他只好急令第1装甲师和第04步兵师前往迎击已经在德军防线上造成突破的苏联第7集团军。

(十一)这两个师本来是整个集团军的战役预备队,但糟糕的开局已经不得不让弗雷特尔.皮科去冒这个险。与第乌克兰方面军一样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也开始行动,依靠装甲部队强大的推进力第2乌克兰方面军迅速突破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在雅西西北的防御体系。此时德国人一直担心的事情发生了,一时之间有好几个罗马尼亚师退出战场,留下德军单独作战,形势对于德军第8集团军来讲一下子变得极为严峻。韦勒将军随即命令第10装甲掷弹兵师和第步兵师由东向西攻击苏联红军突破口,这个命令十分正确,但这个反突击却未能打破苏联红军第52集团军的推进。这就是战争后期德军装甲力量下降所造成的恶果,因为德军可用于反击的装甲力量实在太有限,所以即便是他们能够抓住战机并迅速作出正确举措,也很难完成对苏联红军进击部队的突破。随后情况又发生变化,苏联红军第6坦克集团军也投入战斗,他们的目标将是攻下雅西并抵达开阔地。与此同时德军第76步兵师完成不可思议的战场机动,他们竟然在苏联红军第6坦克集团军到来之前进入到阻击阵地,要知道在敌军快速逼近的情况下从一个地区到达另一个地区所要完成的部队机动将是多么的困难。战斗进行的异常惨烈,德国第76步兵师的将士们在缺乏重型武器的情况下居然迫使拥有强大机械化兵器的苏联红军第6坦克集团军的进军推迟近一天之久。

(十二)德军第8集团军兵力处处紧张,以至于无法抽出援兵救援德国第76步兵师以及和他们并肩作战的罗马尼亚第山地步兵旅。进入到21日德军北线战局开始加速恶化,由于苏联红军第18坦克军的行动,德军第10装甲掷弹兵师和第79、第步兵师对苏联红军的冲击失败,特罗费缅科的第27集团军和科罗捷耶夫的第52集团军一下子向前推进十二英里。紧接着阻击苏联红军第6坦克集团军的德罗联军开始后撤,克拉夫钦科的第6坦克集团军于第二天拿下雅西城。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集团军的命运同样不佳,后备部队的缺乏已经使他们快要守不住防线。苏联红军第57集团军和第7集团军取得的进展都不大,德军第15、06、04步兵师以及第1装甲师一直坚守着阵地,但这些阵地随时有被突破的危险,其中第15和第06两个步兵师的情况最为糟糕。事实上到了20日晚些时候他们的阵地已经失手了,到了21日傍晚情况进一步恶化,苏联红军第乌克兰方面军切断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集团军的联系。2年6月1日在德军发动最后的总攻前德第11集团军司令曼施坦因上将搭乘一艘意大利鱼雷艇去观察苏联红军的海岸工事,同一天Avdeyer大尉和他的僚机飞行员Danilko上尉奉命前往德军防线后方进行空中侦察摄影,由于预感到德军的攻势已经迫在眉睫让他们此行十分重要,因此他们被严令禁止主动作战。

(十三)在完成侦察任务返回途中Avdeyer忽然发现海面上有一条孤零零的鱼雷艇,实在按捺不止攻击的欲望,他向他的僚机示意:进行一次掠袭。在海面上正当曼施坦因在观察地形时忽然在鱼雷艇上任何人能做出反应前2架Yak-1从太阳方向急速俯冲下来,机枪子弹旋风般扫过甲板,站住曼施坦因左右两侧的人全部被打死,但站在中间的曼斯坦因本人毫发未伤(Avdeyer直到战后很久才知道那艘鱼雷艇上载有曼斯坦因将军)。到了第二天苏联红军第乌克兰方面军的左翼部队(什列明指挥的第46集团军)已经包围杜米特雷斯库的罗马尼亚军队,并把他们牵制在海边。战场的制空权一开始就掌握在苏联红军手中,由于德罗联军缺乏战斗机和足够的防空武器,苏联空军的轰炸机几乎可以肆无忌惮的投弹轰炸。一时之间德军第6集团军和罗马尼亚第集团军的人员损失急剧增加,战场上人人自危,以至于战后一些参加过此役的幸存德国老兵提到那段往事就显得不堪回首。在21日这一天安东内斯库元帅会见弗里斯纳上将,此时安东奈斯库已经不得不承认众多罗马尼亚军队正在不战而逃的事实,但此时这位罗马尼亚领导人仍显得很镇定,同时他也成功的使焦虑的弗里斯纳重新相信他对于现有罗马尼亚局势依旧有着强大的控制力。

(十四)前线的糟糕的战报一个接一个传来:4年8月21日许多后方的德军的联络参谋和特遣队不是被罗军解除武装就是逮捕;德军的电话线被切断;罗军拒不服从任何命令,除非是来自布加勒斯特的命令,这意味着德国人的命令被罗军以各种不同的借口抵制掉了。此时德军一点都没有觉察到敌军已经深入他们后方许多英里,罗马尼亚军队加速溃败之势,更是有一部分罗军开始掉转枪头对付他们昔日的盟友,当罗马尼亚北部的战火逐渐停息下来的时候罗马尼亚内地的战斗也接近尾声。自25日罗马尼亚向德国宣战以来罗马尼亚军队奉命解除境内的德国部队的武装,有一些德国人未经战斗就向罗马尼亚人投降了,有一些德国军队则进行坚决地抵抗,一直等到苏联军队赶到后他们才停止抵抗。显然他们宁可向苏联红军投降,因为对他们来说:“苏联人是敌人,而罗马尼亚是卑鄙的、背后捅刀子的小人。”例外的是驻守在普罗耶什蒂大油田的德国驻军,这支守军主力是一个88毫米高射炮团和一些轻型高炮部队和警卫部队,他们不但拒绝放下武器,反而夺取足够多的卡车载运他们的大炮,就这样他们全副武装地上路。一路上许多驻罗马尼亚各地的零星德国守军、罗马尼亚军队中的德国顾问、德国裔的罗马尼亚人和一些亲德国的罗马尼亚人跑来加入他们的队伍,最后他们共有万的军人和平民通过喀尔巴阡山脉南端进入匈牙利。虽然应该极力赞扬这些人的勇敢,但大家十分怀疑他们和罗马尼亚人订有某种协议,即如果德国人不破坏油田的话罗马尼亚人就放他们安全离去。

(十五)苏联红军对克里米亚的攻势于4年4月8日发动,参加攻势的苏联红军部队是托尔布欣将军的第4乌克兰方面军和独立滨海集团军(两支部队共40余万人),防守的德军是由德国和罗马尼亚部队混合编成的第17集团军(共15万人)。4月16日德国守军逐渐退回塞瓦斯托波尔,虽然希特勒寄希望于德军能长时间的据守这个要塞化的城市,但德军却没能坚持太久。5月6日苏联红军发起总攻,经过惨烈的战斗后到5月12日塞瓦斯托波尔落入苏联红军手中。在整个克里米亚战役中苏联红军共损失8,人,其中阵亡和失踪1,人,受伤6,人。损伤坦克和自行火炮辆、飞机架,15万德国和罗马尼亚守军中只有不到万人通过海路撤退到罗马尼亚。事实证明希特勒的担心是很有理由的,因为很快就会看到这场战役对于罗马尼亚人的影响。不管事实真相如何,Friessner将军张开双手欢迎他们的到来,他需要每一个人都来堵塞他的防线上的缺口。4年8月20日苏军攻入罗马尼亚,22日密谋集团会见罗马尼亚国王,商定到26日安东内斯库还不退出战争就推翻他。2日罗马尼亚王室单方面采取行动抓捕安东内斯库,那一夜国王米哈伊一世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国宣告安东内斯库的独裁统治已经结束,将由国家民主集团组成新一届政府。国王的助手康斯坦丁·瑟奈泰斯特将军被任命为总理,同时宣布和德国断交,接受同盟国的停战条件。安东内斯库被移交给罗马尼亚共产党,其后又移交给一周后进驻布加勒斯特的苏联军队。6年5月17日安东内斯库经布加勒斯特人民法庭审判后以叛国罪、屠杀人民罪被处以极刑,6月1日执行枪决。

(十六)战役结束后当Friessner将军在统计他的损失时他一定感到不寒而栗,在Friessner将军于9月初向希特勒提交的有关德国南方集团军群(德国南乌克兰集团军群于9月1日起改称南方集团军群)损失报告中称集团军群的兵力从战役开始前的50万人下降到只有20万人,参加这次战役的德军主力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8集团军右翼部队共27万人中只有第6集团军司令Fretter-Pico将军率领的第15装甲师、第10装甲掷弹兵师、第15步兵师和集团军直属部队的残余兵力约1万人能够回到德军防线(这位Fretter-Pico将军仗打得不怎么样,可跑得挺快)。根据苏方公布的战果,在这场战役中德军阵亡15万人,另有10万人以上被俘,双方的数字几乎完全相符,也就是说在这场战役中平均每天阵亡的德军高达1万人。至于罗马尼亚军队的损失数字据战后罗马尼亚政府公布的数字是人阵亡,2,人受伤和15,88人失踪(大部分是被俘)。在武器装备上德国共损失80门(辆)坦克和突击炮(这个数字包括德军投入战场、支援罗马尼亚军队以及在后方修理工厂和输送中心来不及后撤的坦克和突击炮数量)、飞机0架、大炮门和各种车辆辆,作为这场战役胜利者的苏联付出的代价是人员损失6,人,其中阵亡和失踪1,人、受伤5,9人,损失坦克75辆、大炮门和飞机架,苏联红军以如此小的代价取得如此大的战果在整个苏德战争中仅此一次而已。

贝尔格莱德战役

(一)苏联红军发动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出到驻希腊的“E”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半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在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有利条件。战役目的是以乌克兰第方面军和保军从东面,南军从西、南、东三面分别实施突击达成。参加战役的有:乌克兰第方面军所属的第57集团军(司令为加根中将)、空军第17集团军(司令为苏杰茨空军上将)、近卫机械化第4军、步兵第26师、独立摩托化步兵第5旅、近卫第1筑垒地域以及多瑙河区舰队,计有火炮、迫击炮和火箭炮门;坦克和自行火炮58辆;飞机架;战斗舰艇80艘(多为装甲艇)。乌克兰第方面军基本兵力(即第57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4军)由拉杜耶瓦茨、库拉、维丁地域向贝尔格莱德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所属的第46集团军(司令为什列明中将)近卫步兵第10军和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上将)一部应积极配合乌克兰第方面军的行动。

(二)南斯拉夫方面参加战役的有第1集团军级集群(无产者第1军、第12军和由数个师编成的一个战役集群),辖第1、第14、第15、第16军,保加利亚方面参加战役的有第1、第2、第4集团军。进攻于9月28日以第57集团军的突击开始,该集团军在航空兵支援下突破敌边境防御地区,越过东塞尔维亚山脉,于10月8日进抵摩拉瓦河。从行进间强渡该河,在西岸夺取两个登陆场,保障近卫机械化第4军于10月12日进入交战。集团军向南斯拉夫腹地推进10公里,多瑙河区舰队对进攻的军队实施支援,可靠地保障第57集团军右翼,并担任军队、技术兵器和各种物资的输送。友邻的行动也很顺利,右邻第46集团军近卫步兵第10军在贝尔格莱德东北40公里宽的地段进抵多瑙河,以1个师的兵力会同南军部队强渡该河,左邻保加利亚第2集团军已逼近尼什、莱斯科瓦茨。尔后乌克兰第方面军与南军第14军协同发展进攻,切断德军在摩拉瓦河河谷的主要交通线。在帕兰卡以西与南军第1集团军级集群的部队会合,在斯梅代雷沃以西共同围歼两万之众的德军集团,并于10月20日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苏、南、保三国军队经多次顽强战斗后攻占尼什(10月14日)、克拉列沃(10月21日)这两个大的道路枢纽和敌军坚固据点,切断德军统帅部从巴尔干半岛南部撤军所必经的萨洛尼卡-贝尔格莱德主要交通线。

(三)空军第17集团军在战役过程中共出动飞机架次,对乌克兰第方面军和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顺利完成任务起了重要作用。1年4月6日德国入侵南斯拉夫,17日南斯拉夫最高统帅部向德军投降,国王彼得及其政府流亡国外。德国对南实施军事占领,与此同时意大利、匈牙利保加利亚也占据南斯拉夫大片国土。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共产党坚决主张抗击外国侵略者,4月15日南共中央散发《告南斯拉夫各族人民书》,号召为祖国的独立而战。1年6月苏德战争的爆发推动南斯拉夫人民反抗侵略者的斗争,7日塞尔维亚、门的内哥罗、波斯尼亚、斯洛文尼亚、黑塞哥维纳等地相继爆发武装起义。在南共领导下南斯拉夫成立人民解放统一战线,发动和组织群众,开展抵抗运动。南共把游击战作为主要作战形式,以南共党员组成突击队,从城市深入农村,把各地自发的起义转变为反对占领者的有组织的武装斗争。2年1月至4年1日粉碎德国法西斯及其仆从国的6次猛攻,并于2年底先后建立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南斯拉夫反法西斯人民解放议会,年11月29日建立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民族解放委员会,执行临时政府的职能。南人民解放军于4年夏季战役中粉碎德军的第7次进攻,不久解放全国大部分领土。

(四)9月28日苏联红军发动进攻,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相配合,开始解放南首都贝尔格莱德的战役。10月初苏联红军和南人民解放军在摩拉瓦河河谷会师,20日解放贝尔格莱德,打死德军1.5万人并俘虏人,德军被迫从巴尔干半岛南部撤军。5年月7日以铁托为首的南斯拉夫联邦民主共和国临时政府在贝尔格莱德成立,5月15日南斯拉夫全国获得解放。贝尔格莱德战役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和军事意义,在这次战役中德军“塞尔维亚”集团军级集群被粉碎“E”集团军群的很大部分遭重创,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和塞尔维亚大部获得解放。“E”集团军群已无法沿摩拉瓦河河谷撤退,而被迫沿难以通行的山路退却,沿途遭到南军不间断的突击,伤亡很大。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有了建立绵亘战线的可能,解放全国的有利条件已经具备,南斯拉夫和苏联人民的战斗联盟得到进一步巩固。东喀尔巴阡战役是苏联红军援助反抗占领者的人民的战例,苏联军4年9月的战略形势并不需要实施这次艰难的进攻,但是苏联红军仍然出兵援助斯洛伐克人民。

(五)在东喀尔巴阡战役中德军“海因里希”集团军级集群遭重创,苏联红军完全解放外喀尔巴阡乌克兰,并进入斯洛伐克境内,德军丧失东喀尔巴阡山一线重要战略地区。4年9月5日至11月29日苏联红军航空兵向起义地区空投支步枪、挺机枪、余支自动枪、支反坦克枪、70万发子弹以及大量物质器材,在东喀尔巴阡战役中苏联红军取得在通行困难的山林地及道路泥泞、天气恶劣的条件下组织和实施突破敌坚固筑垒防御的经验。苏联数千名军官和士兵被授予勋章和奖章,0名军人由于勇敢无畏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在敌后山区活动的游击队帮助进攻的军队。为了表彰参战人员在攻占贝尔格莱德各次战斗中表现的英勇无畏精神,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反法西斯委员会主席团授予多名苏联红军官兵勋章和奖章,1名军人被授予南斯拉夫人民英雄称号,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00名指战员被授予苏联勋章和奖章。根据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5年6月19日命令颁发“解放贝尔格莱德”奖章,授予贝尔格莱德战役参加者,20个战功卓著的部队和兵团被授予“贝尔格莱德”荣誉称号。

布达佩斯战役

(一)4年10月29日—5年2月1日布达佩斯战役是苏联红军在苏德战场全线胜利进攻情况下进行的,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辖第40(司令为日马琴科中将)、第27(司令为特罗菲缅科上将)、第5集团军(司令为马纳加罗夫中将,4年12月—4年1月为塔拉索夫少将,1—2月为加拉宁中将)、近卫第7集团军(司令为舒米洛夫上将)、第46集团军(司令为什列明中将,5年1月为菲利波夫斯基少将)、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为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上将)、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戈留诺夫空军上将)以及罗马尼亚第4、第1集团军和普利耶夫中将指挥的骑兵机械化兵集群,10月底前在乔普、尼赖吉哈佐、索尔诺克、包姚一线进行战斗。其当面之敌为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为弗里斯纳上将),辖第8和第6集团军、坦克第2集团军、匈牙利第集团军及一些战斗群。乌克兰第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托尔布欣)胜利完成贝尔格莱德战役,并与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联合解放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之后向匈牙利南部变更军队部署,以便强渡多瑙河,随后在多瑙河西岸匈牙利作战。

(二)德军在布达佩斯接近地建立一系列坚固筑垒防御地区和市区围郭,在布达佩斯西南沿巴拉顿湖、韦伦采湖一线直到瓦茨附近的多瑙河弯曲部再沿捷匈边境,构筑一条防御地带,即所谓“马尔加里塔防线”。布达佩斯战役开始前德军在布达佩斯附近并无重兵,因为德军主力还在尼赖吉哈佐方向作战。大本营考虑到这种情况后命令乌克兰第2方面军转入进攻,攻占匈牙利首都,迫使匈牙利退出战争。方面军在其左翼以第46集团军、近卫机械化第2军、近卫机械化第4军(11月1日起)的兵力,在空军第5集团军支援下向凯奇凯梅特、布达佩斯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任务是突破德军在布达佩斯东南的防御,攻占布达佩斯。近卫第7集团军由索尔诺克东北地域实施辅助突击,以便强渡蒂萨河,并在索尔诺克地域夺取该河西岸登陆场。方面军余部则继续向米什科尔茨方向进攻,箝制当面德军兵力,使其无法调往布达佩斯地域。乌克兰第方面军奉命继续变更部署,集中主力于南斯拉夫巴纳特,同时派出先遣部队夺取匈牙利境内多瑙河右岸各登陆场。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彼得罗夫大将)向捷克斯洛伐克腹地进攻,以策应布达佩斯战役的顺利发展。

(三)4年10月29日乌克兰第2方面军转入进攻,起初方面军的左翼进攻发展顺利,这一突击出德军意料,所以到11月2日苏联红军距布达佩斯仅15公里。但是德军迅速向布达佩斯地域调集重兵,阻住苏联红军的前进,达成突然性的时机业已丧失,于是开始持久战斗。11月4日大本营要求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尽快将方面军中央和右翼军队撤至蒂萨河右岸,以便加宽进攻地带,从北面和东北面实施突击,与左翼军队协同,粉碎德军布达佩斯集团。乌克兰第2方面军执行这一指示,于11月11日再度发起进攻,此进攻持续达16天之久,但是未能在城市以东分割和粉碎德军布达佩斯集团。这是因为德军顽强抵抗,秋季道路泥泞,而交通线过长又影响弹药的及时前送,加之部队连续进攻三个多月已很疲劳。大本营根据方面军司令的请求准予暂停进攻,12月5日进攻重新开始,左翼和中央接连5天试图从北面和西南面进行迂回,以围歼德军集团,但未奏效。第46集团军强渡多瑙河后在西岸夺取一个不大的登陆场,但因兵力不足没能从西南进逼布达佩斯,这样以一个方面军攻占布达佩斯的第三次尝试又未成功。

(四)不过乌克兰第2方面军占领蒂萨河与多瑙河之间地带,切断德军布达佩斯集团向北退却之路。从4年月19日起匈牙利被纳粹德国完全控制,成为希特勒在欧洲"新秩序"的一部分,虽然米克拉斯·冯·霍尔蒂海军上将仍然保留国家摄政王的职位,但是真正的独裁大权已经落到纳粹德国驻匈牙利的帝国部长艾德蒙德·费森迈耶博士手中。乌克兰第方面军第57集团军(司令为沙罗欣上将)强渡多瑙河后在西岸巴蒂纳和阿帕廷两地域夺取登陆场,至12月9日前集团军已前出到巴拉顿湖以南地域。从11月下半月起编入该方面军的近卫第4集团军(司令为扎哈罗夫大将)开始在多瑙河右岸进行战斗,并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所属第46集团军会合,苏联红军从此有了向德军布达佩斯集团的后方实施突击的可能。根据大本营在4年12月12日的训令,计划以乌克兰第2、第方面军同时合围和粉碎布达佩斯集团,在多瑙河西岸行动的第46集团军由乌克兰第2方面军转隶乌克兰第方面军,在12月进攻开始以前乌克兰第2方面军有9个步兵师、2个坦克军、2个机械化军、2个骑兵军、2个筑垒地域、14个罗马尼亚师。

(五)乌克兰第方面军(第46集团军、近卫第4集团军、第57集团军)有1个步兵师、1个海军陆战旅、1个筑垒地域、1个坦克军、2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保加利亚第1集团军也在该方面军编成内行动。地面军队得到空军第5、第17集团军(司令为苏杰茨空军上将)航空兵和多瑙河区舰队舰艇的支援,南斯拉夫第集团军在乌克兰第方面军以南行动。苏联红军两个方面军当面德军为“南方”集团军群的德军及“F”集团军群一部,共51个德国师和匈牙利师另2个旅,内有9个坦克师、4个摩托化师、1个摩托化旅、1个骑兵旅以及第4航空队的大量航空兵。乌克兰第2方面军受领的任务是由沙希地域向凯贝尔库特总方向实施突击,在奈斯梅伊、埃斯泰尔戈姆地段进抵多瑙河,阻止布达佩斯集团向西北退却,同时方面军应以部分兵力从东面向布达佩斯进攻。给乌克兰第方面军规定的任务是由韦伦采湖地域向北面(即向比奇凯方向)实施突击,在埃斯泰尔戈姆、奈斯梅伊地域进抵多瑙河岸,并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会合,切断布达佩斯集团西退之路。方面军的部分兵力应由比奇凯地域向布达佩斯进攻,并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协同攻占该市,乌克兰第方面军还应在布达佩斯以西及其西南50—60公里处构成对外正面。

(六)苏联红军在4年12月20日发起的进攻发展顺利,至4年12月26日日终前乌克兰第2、第方面军在埃斯泰尔戈姆地域会师,完成对德军布达佩斯集团的合围。但是由于德军统帅部于5年1月向合围对外正面实施三次有力反突击,企图击溃乌克兰第方面军,解救其被围兵力并恢复多瑙河防御,因而拖延歼灭布达佩斯集团的时间。在战役过程中(特别是在抗击企图突破布达佩斯合围对外正面的德军突击时)两个方面军的航空兵给了地面军队很大支援,多瑙河区舰队与地面军队进行密切协同。尽管德军在坦克方面占优势,但乌克兰第方面军在激烈的战斗中不仅阻止楔入其防御的德军反突击集团的进攻,而且将该集团逐回出发阵地。乌克兰第2方面军一部1月上半月对科马尔诺的进攻,对破坏德军反突击起了很大作用。从4年12月27日至5年1月18日进行占领首都东部(佩斯)的战斗,从1月22日至2月1日进行解放首都西部(布达)的战斗,城内战斗由专门组建的布达佩斯集群进行。此战全歼德军的集团,占领布达佩斯。布达佩斯战役结束后苏联红军腾出大量兵力,为尔后向维也纳方向进攻创造条件。粉碎被合围于布达佩斯的集团之后就威胁南斯拉夫境内的德军交通线,德军统帅部被迫加速撤退军队。

(七)4年底至5年初匈牙利发生一系列重大政治事件,12月22日在德布勒森召开的临时国民大会上成立临时政府,4年12月28日临时政府对德宣战。5年1月20日在莫斯科缔结停战协定,从而为建立苏联式独立、民主的匈牙利奠定基础,打破西方集团在这里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的企图。在占领布达佩斯的战斗中罗马尼亚的一些兵团和匈牙利布达志愿团都曾与苏联红军并肩作战,5年2月11日晚20点守军各部队的指挥官们集中在要塞司令部对突围计划作最后一次核对,可能是已经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命运,这次会议甚至是在一种十分平静安详的气氛中进行的,与会者每人最后还分到一小杯杜松子酒。派费·维登布鲁赫将军在结束时站了起来,将饮尽的酒杯朝地上摔碎,这是德意志军队自15世纪条顿骑士团时期就一直流传的决战仪式。在场的军官们也全部肃然起立,纷纷摔碎手中的酒具,然后向将军行最后的军礼,随即默默退席。不久突围行动的先头部队出发了,他们计划在大雾的掩护下由会说俄语的士兵领头悄悄渗入干草广场和“血之领土”广场对面的苏联红军前沿阵地,向西北逃匿。一开始突围者涌入狭窄的小巷,穿过匈奴王大街、“血之领土”广场、泽尔·卡尔曼广场和干草广场,挤进远处的街道。

(八)许多人由于被火光暴露身影而在开阔的公园和大街上被密集火力成批成批打死,剩下的士兵们则被眼前的景象吓得不敢动弹,子弹的嘶鸣声和人的惨叫呼号声交织在一起,到处川息着不断的弹流,留下红色和绿色的光迹。还有的人混乱中居然错向苏联红军阵地跑去,野蛮血腥的白刃战立刻就在那里爆发了!苏联红军很快从混乱中反应过来,在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内他们果断地向第2和第波突围编队进行猛烈炮击,对于突围者们来说这简直就是一场屠杀。第1“统帅堂”装甲师大部和“统帅堂”装甲师装甲掷弹兵团第2营的部分掷弹兵们,在施密特胡伯少将带领下原本计划潜入维也纳大街的西北面,结果他们刚离开阵地就遭到苏联人劈头盖脸的炮火倾泻,更加不幸的是他们面前的突围路线上还有一片致命的反坦克壕沟!几乎所有的人在几分钟之内倒毙,第1“统帅堂”装甲师师长施密特胡伯少将、刚获得骑士十字勋章的师作战参谋长亚瑟·冯·艾科斯派尔中校、“统帅堂”炮兵团参谋长库克里克中校和第1装甲通信营的派布斯特少校等人当即被炸死。党卫军部队的情况同样悲惨,包括党卫军第8骑兵师师长约阿希姆·鲁莫尔党卫队旅队长和党卫军第22骑兵师师长奥古斯特·泽亨德党卫队旅队长在内的大多数人也当场阵亡。

(九)城市周围的反坦克壕构成数百名不幸突围者的死亡陷阱,他们的s体几乎把巨大的壕坑填满。总共有2万人在几小时内倒在红军集中炮火和飞机的夹击下,剩下的人也多半受伤,或是吓得瑟瑟发抖地而僵瘫在s人堆里,等待末日的到来。党卫军第8骑兵师第16骑兵团第4连连长约阿西姆·伯斯菲尔特党卫队一级突击队中队长跟随该师的第一批人突围,由于在1月中旬的一次战斗中腿被迫击炮弹片炸伤,他的副官里查德一直陪伴着他行动,甚至还为他找来一双特殊的匈牙利靴子。他们后来加入对泽尔·卡尔曼广场的突围群,冲过一座工厂,然后蹒跚的钻入布达山。伯斯菲尔特最终在14日躲过苏联红军的追捕,逃回己方阵地,而理查德却在混乱中失散被俘。到12日凌晨仍然有数以千记的德国人和匈牙利人涌进布达佩斯西北部和北部山林,甚至在有的地段上人数还超过苏联红军!为了尽快逃离,这些筋疲力尽的幸存者们艰难地在雪地,森林和山丘中跋涉着,遭受重创的德国空军也尽力出击。一时间内匈牙利西部和奥地利北部的德军机场上引擎声轰鸣不断,有的飞行员甚至驾驶着带伤的飞机起飞,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尽最大可能掩护残余守军逃脱!

(十)苏联红军立即展开大规模围捕,犹如一次大型的围猎活动,因为这已经不能称之为战斗了。在几天内他们设法封锁大部分突围路线,并且出动卡车在布达山周围巡逻,对投降者发放通行证。不断有突围的德国人和匈牙利人掉进陷阱被捕获,被俘者中的大部分人(多数是德国人)被立即枪决,他们的s体随即被抛进埋s坑。如果被俘的是匈牙利人,运气好的话还有可能加入红军一边,但如果是身穿灰色或者迷彩制服的德国军人,那几乎难逃一死。1名匈牙利中尉带领着11个匈牙利士兵和4名德国党卫军士兵逃出包围,随后沿着铁路一直向上,穿越斯瓦比亚山。但是他们很不幸被埋伏的苏联红军步兵伏击,结果全部被俘。4名党卫军士兵立刻被扒成l体枪毙,剩下的匈牙利人向苏联人保证将协助他们的围捕行动才勉强保住性命。但是也有少数得到“礼遇”的例外,库特·珀图加尔一级突击队中队长曾是防守在鹰之山上的“珀图加尔”战斗群指挥官,同样也没在后来的突围中顺利逃脱。在玫瑰山被红军俘虏后他以为自己要被立即处决,因为他的党卫队“SS”领章和战斗勋章都从破掉的冬装中暴露出来(在东部战场上苏联人一般把德国“党卫军、盖世太保、坦克兵和宪兵”称为“法西斯走狗”,只要这类人一旦被俘,几乎会立刻被枪决)。

(十一)由于会说一些俄语,他被带到一位个子高大、相貌高贵的苏联红军少校面前亲自审问,出乎他意料的是这位少校傲气实足地对他说了一番让人惊叹不已的话:“我对武装党卫军一线作战军人怀有很高的敬意,你很快就会被送往后方,在我们的战线后面有很多和你们一样卑贱的人。我现在告诉你把你的党卫军领章和勋章留在这里,这将有益于保住你的性命。我不会保存你的勋章,我手下的任何一名士兵也不会这么做,因为我们是苏联近卫军军人!”布达佩斯要塞守军总司令维登布鲁赫党卫军上将也同大多数部下们一样,最终没能逃出包围圈,他和他的参谋团沿着下水道钻到苏联红军战线后1公里的一栋别墅里,但是随即在这里被苏联红军发现包围,在抵抗一会后缴械投降。据说马利诺夫斯基元帅曾对被俘后的维登布鲁赫威胁到:“如果我不是得到斯大林本人的直接命令,我会为了你给我们带来的所有麻烦和损失而把你吊s在布达城堡的中央广场上。”(维登布鲁赫最后与于年被释放)

(十二)总的看来只有由“统帅堂”装甲师师长约阿希姆·赫尔姆斯·沃尔夫中校带领的余人(主要属于“统帅堂”装甲师,其中大部分人来自“统帅堂”装甲掷弹兵团)从另一条向西的路线穿过布达凯西区,这里部署的红军部队相对不是很多,在经过激战之后他们很幸运得跨越俄国人的防线,逃到开阔地带。除了沃尔夫的队伍外另外还有另一支名德国人组成的突围编队也冲出苏联红军阵地,但是这离最终安全还很远,他们随即要穿越整个的敌人后方。“统帅堂”部队的一部分幸存者全力打开一条朝向Zsámbék的通道,那里布满着森林和山谷,突围部队可以比较隐蔽的逃脱,不过能幸存下来的不到1/20。在他们突出苏联红军防线后不久威廉·舒宁格中校即身负重伤,最后是泽格军医中校把他背到无人地带。5年2月14日他们终于抵达巴尔克将军的战线,同样,突围中身受重伤的沃尔夫中校带领下总共逃出人,这些人当中除了舒宁格中校之外还包括“统帅堂”炮兵团团长波恩施中校和党卫军第8骑兵师作战参谋党卫队二级突击队大队长米茨拉夫等人,他们很快就得知自己是唯一突围成功的部队。

(十三)在接下来几天内又有一些幸存者加入他们,最终整个“布达佩斯要塞”7万余名守军中只有人逃离包围圈(其中仅仅有人是武装党卫军官兵),“统帅堂”装甲师、第1“统帅堂”装甲师和党卫军第8、第22骑兵师等部队可谓全军覆灭。5年2月16日苏联红军终于完全控制城堡山,持续天之久的布达佩斯包围战终于落下帷幕。除这年月实施的春季觉醒行动外围攻布达佩斯是德军在南部战线的最后一次大型军事行动,围攻耗尽德意志国防军(特别是武装党卫军)的资源。对苏联红军来说布达佩斯战役是柏林战役前最后一次大型彩排,它亦为苏联红军向奥地利推进并发起维也纳攻势扫清障碍,5年4月15日布达佩斯战役胜利结束两个月后维也纳也获得解放。在这场大战中德国南方集团军群总共损失15万人(包括解围和被围德军以及匈牙利军队所有战死、战伤和失踪人数),苏联红军也为胜利付出高昂的代价,从4年11月中至5年2月中苏联第2乌克兰方面军和第乌克兰方面军在布达佩斯一带总共有16万人阵亡或被俘、.2万人失踪(其中仅在布达佩斯城内就损失5.2万人),损失坦克辆(其中有余辆是在布达佩斯城内战斗中损失)、火炮余门。

布拉格战役

(一)柏林战役结束后对粉碎继续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内抵抗的德军集团形成有利的战役、战略形势,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科涅夫)以中央各集团军前出至德累斯顿以北及其东北0—50公里地域后深远包围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左翼,乌克兰第4方面军(司令为叶廖缅科大将)前出至克尔诺夫、什特思贝克、新伊钦、兹林以北一线。乌克兰第2方面军(司令为苏联元帅马利诺夫斯基)在布尔诺以西及其以南作战,从南面包围德军集团右翼。个乌克兰方面军共辖20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个坦克集团军、个空军集团军、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1个独立军、5个独立坦克军、1个机械化军和1个骑兵军,其中包括波兰第2集团军以及罗马尼亚第1、4集团军和捷克斯洛伐克第1军。参加战役的军队计有余万人,火炮和追击炮.05万门、坦克和自行火炮辆(门)、飞机架。苏军当面德军集团包括“中央”集团军群(司令为陆军元帅舍尔纳)所属坦克第4集团军、第17集团军、坦克第1集团军和伦杜利奇上将指挥的“奥地利”集团军群一部(第8集团军、党卫坦克第6集团军),德军集团总计90余万人、火炮和追击炮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辆、飞机1架。5月1—5日期间捷克斯洛伐克各地爆发人民起义,5月5日晨布拉格也爆发人民起义。

(二)德军统帅部调遣“中央”集团军群重兵镇压捷克斯洛伐克首都的起义,起义者的处境很困难,他们向苏军和盟军统帅部求援。情况要求在最短期限内粉碎仍在抵抗的德军集团,以便支援布拉格劳动人民的武装起义。苏军战役企图是:对布拉格实施数个猛烈的向心突击,合围并分割该市以东德军集团主力,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切断“中央”集团军群向西和西南的退路。乌克兰第1方面军以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第1集团军(司令为尼古拉·巴甫洛维奇·普霍夫上将);近卫第(司令为瓦里西·尼古拉耶维奇·戈尔多夫上将)、第5集团军(司令为扎多夫上将);2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司令为雷巴尔科坦克兵上将)、第4集团军(司令为为列柳申科上将);2个坦克军(坦克第25军、近卫坦克第4军)和5个突破炮兵师,由里萨地域向特普利采、布拉格总方向实施主要突击,第28(司令为亚历山大·亚历山德罗维奇·卢钦斯基中将)、第52集团军(司令为康斯坦丁·阿波罗诺维奇·科罗捷耶夫上将)组成的突击集团由格尔利茨西北地域向齐陶、姆拉达—博莱斯拉夫、布拉格总方向实施第二个突击。波兰第2集团军从卡门茨、内施维茨一线向皮尔纳总方向实施第三个突击,从东南迂回德累斯顿,空军第2集团军(司令为克拉索夫斯基空军上将)对进攻军队实施航空火力支援和航空兵掩护。

(三)乌克兰第2方面军以4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由近卫第7(司令为米哈伊尔·斯捷潘诺维奇·舒米洛夫上将)、第9集团军(司令为格拉戈列夫上将);第5、第46集团军(司令为彼得鲁舍夫斯基中将);1个坦克集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司令为安德烈·格里戈里那维奇·克拉夫钦科坦克兵上将);1个骑兵机械化集群(近卫骑兵机械化第1集群)组成,由布尔诺以南地域向布拉格实施突击。第40集团军(司令为菲利普·日马琴科中将)应与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协同,向奥洛穆茨方向发展进攻,空军第5集团军(司令为谢尔盖·戈留诺夫空军上将)实施航空火力支援。乌克兰第4方面军应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协同,继续消除奥洛穆茨突出部,以第60(司令为帕维尔·阿列克谢耶维奇·库罗奇金上将)、8集团军(司令为基里尔·谢苗诺维奇·莫斯卡连科上将)向奥洛穆茨实施主要突击,并以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为格列奇科上将)继续向新伊钦、霍德斯拉维采进攻,以第18集团军(司令为加斯季洛维奇中将)向维拉什斯凯—梅济日奇、比斯特日采进攻,以此为乌克兰第4方面军全部兵力和捷第1军尔后从东面进攻布拉格创造有利条件。乌军第8集团军(司令为日丹诺夫空军中将)对进攻军队实施航空火力支援,战役准备是在极短期限内进行的。

(四)乌克兰第1方面军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和各步兵兵团在昼夜内完成—公里的行军,从柏林附近开至德累斯顿西北的出发地域。乌克兰第2方面军也进行颇大规模的变更部署,军队整修武器和技术装备,补充油料、弹药储备。指挥员和政治机关动员军人迅速和模范地完成所面临的战斗任务,反复向他们讲解苏军对仍然处于被占领下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民履行解放使命的意义。5年5月6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右翼乘德军在一些方向退却,转入追击。各先遣支队击溃德军后卫,迅速前进,为主力开辟道路。苏军的战斗行动昼夜不停,提高进攻速度的必要性是由以下两个情况所决定的:一是需要阻止德军西逃,二是布拉格的处境越来越危急,他们遭到镇压和布拉格被撤退的德军破坏的危险增大了。5月7日乌克兰第1方面军左翼和中央军队的波兰第2集团军开始进攻,这一进攻发展顺利。5月8日苏军攻占德累斯顿,波兰第2集团军占领包岑,第52集团军占领格尔利茨,方面军右翼各集团军解放特普利采、比利纳、莫斯特等城市。乌克兰第2方面军攻占兹诺伊莫、米罗斯拉夫、亚罗梅日采三市,并继续从东南面进攻布拉格。

(五)乌克兰第4方面军于5月8日占领奥洛穆茨,随后其所属军队于5月9日晨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部队会合。5月8日夜间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的近卫坦克第4、第集团军挺进80公里,拂晓,其先遣部队从行进间冲进布拉格。5月9日晨该方面军的近卫第集团军和第1集团军的先遣部队亦随之进入该市,同日乌克兰第2、第4方面军的快速集群。乌克兰第4方面军第8集团军快速集群的先遣支队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捷独立坦克第1旅的坦克兵在该集团军快速集群编成内参战,在爆发起义的布拉格各战斗队积极支援下苏军于5月9日完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5年5月10日苏军继续在所有方向迅猛推进,乌克兰第1方面军在一天内前进40公里,俘虏德军官兵8万人,在德累斯顿、施特里高、格尔利茨、利贝雷茨的机场缴获德军飞机架。近卫骑兵第1军(军长为巴拉诺夫中将)在开姆尼茨地域,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一部在罗基察尼地域(比尔森以东)分别与美军接触。近卫坦克第4集团军基本兵力向布拉格以南推进,前出至贝内绍夫地域,与乌克兰第2方面军近卫坦克第6集团军会合。乌克兰第2方面军左翼兵团于发展进攻中在皮塞克地域和捷克布杰约维采地域与美军部队会师,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几乎全被合围。

(六)只有“奥地利”集团军群在该集团两翼行动的几个师逃到美军作战区,被围德军失掉突围西逃希望后开始放下武器。5年5月10—11日德军基本兵力就俘,在消灭德军被围集团的同时乌克兰第1、第2方面军在与美军第集团军会师之前继续向西推进,5月11日其所属军队在乌克兰第1方面军地带卡罗维发利地域和克拉托维地域与美军部队接触。布拉格战役是苏德战争中的最后一个战役,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俘德军官兵86万人,其中包括60名将军。在极短期限内进行战役准备并进行复杂的战役变更部署是布拉格战役的突出特点,这次战役还有一个特点是在山林地条件下使用坦克集团军实施深远而迅速的机动以合围德军基本兵力。坦克兵在山地的前进速度,平均每昼夜为50—60公里。布拉格战役证明苏军首长高超的组织能力和苏军官兵的高超技能,此外捷克斯洛伐克游击队积极支援苏军的行动。为了纪念苏联武装力量的胜利,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解放布拉格”奖章,授予解放捷克斯洛伐克首都战斗的所有参加者,50多个兵团被授予荣誉称号,个兵团和部队荣获勋章。在解放捷克斯洛伐克的战斗中有14万苏联军人阵亡,为了表示对苏军阵亡将士的永久怀念在捷克斯洛伐克建立大量纪念碑,许多军官和将军、游击队指挥员被授予捷克勋章和奖章,当选为捷克斯洛伐克一些城市的荣誉公民。

贝尼托·墨索里尼

(一)贝尼托·阿米尔卡雷·安德烈亚·墨索里尼(年7月29日—5年4月28日)是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党魁,法西斯独裁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元凶之一,法西斯主义创始人。年7月29日墨索里尼出生于意大利费拉拉省的一个叫普雷达皮奥(现属费利省)的小镇,少年墨索里尼在当地小学度过三年(9年—年),其后他被送到法恩扎的鲍思高慈幼会开办的一所寄宿学校学习(年—年)。后因与同学打架遭学校开除。之后墨索里尼在福林波波利的卡尔杜奇师范学校继续他的学业。年9月墨索里尼获得他的初级技术文凭,他在年以良好成绩取得毕业文凭。年他开始在世界各处流亡,曾做过代课老师,打过短工,居无定所,食不饱腹。年墨索里尼加入社会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因鼓动意大利参战被意大利社会党开除。年担任社会党机关报《前进报》的主编,年他脱离社会党创办《意大利人民报》。年—年被征召入伍,年6月墨索里尼因伤退伍,再次担任《意大利人民报》主编。年月2日发起一场“法西斯主义运动”,在米兰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战斗的法西斯党”。年墨索里尼建立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墨索里尼被称为“领袖”。年一次长时间总罢工被“冲锋队”破坏,从而为经过周密策划的“罗马进军”(年10月28日)扫清道路。

(二)在这次危机期间墨索里尼本人留在米兰,直到伊曼纽尔三世拒绝顾问们拘捕墨索里尼的建议,召他组织内阁(10月1日),被任命为总理,获取政权。年墨索里尼下令解散他的非正规军,组成以非法西斯党员为主的联合政府,组织一个在法西斯领导下的混合内阁。墨索里尼组织参议会,后演变为法西斯意大利立法机关。年8月意大利法西斯军队按照墨索里尼的命令侵占科孚岛,6年10月墨索里尼颁布取缔反法西斯主义者的法令。年10月指挥军事组织黑衫军进军罗马,发动暴乱夺取政权,任意大利总理。8年强行终止议会制度,建立法西斯独裁统治。对内取缔其他一切政党和群众团体,对外煽动民族沙文主义,推行军国主义侵略扩张政策。年墨索里尼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年5月9日正式宣布吞并埃塞俄比亚。年8月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成立武装干涉西班牙的委员会。年11月6日墨索里尼统治的意大利签署《反共产国际协定》,与德国、日本结成反共联盟,进一步加快对外侵略的步伐。年墨索里尼下令取消议会,在国内完全建立起他个人的独裁统治。为了进一步巩固他个人的统治,独裁者一直兼任好几个内阁部长的职位。0年5月任战时统帅部最高统帅,6月10日对英、法宣战,出兵法国南部并向索马里兰、肯尼亚、苏丹和埃及发动进攻,企图建立地中海帝国。10月派兵入侵希腊,1年4月出兵配合德军进攻南斯拉夫,6月22日对苏宣战并派兵配合德军进攻。

(三)年7月25日夜晚国王埃曼努尔三世召见墨索里尼,令他辞职,同时任命彼得罗·巴多格里奥陆军元帅为总理,组成一个无党派政府。墨索里尼被秘密关押到蓬察岛,墨索里尼被希特勒救出后建立短命的“萨洛共和国政府”(一个听命于希特勒的傀儡政府)。5年4月27日墨索里尼在逃亡途中被游击队俘虏,5年4月28日墨索里尼和他的情人克拉拉·贝塔西在科莫省梅泽格拉被枪决,他们的s体随后被运到米兰,并被倒吊在洛雷托广场的一个加油站顶上示众。墨索里尼的s体在6年被法西斯主义支持者盗挖,后被意大利政府扣押十年,直到年才交还给他的遗孀雷切尔·墨索里尼,在他的故乡普雷达皮奥下葬。墨索里尼一上台就逐步地建立独裁统治,在他统治的21年中对内取消一切反对党,镇压工人和民主运动,宣传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思想。年通过的新选举法保证法西斯党人在国会中三分之二的多数,除了控制国会、强解民意外对革命党和进步人士还加强暗杀活动,另外墨索里尼还不断在法西斯党内进行整顿和清洗,对所谓不坚定的分子和对党中央的指示执行不力或怀有野心的党员一律开除党籍。墨索里尼十分注意学校的改革,并将这种改革同扩军备战紧密地结合起来。墨索里尼加紧进行扩军备战,并亲自兼任陆、海、空军总长,作为意大利的最高统帅时全国所有部队必须绝对听从他的调遣。

(四)5年1月墨索里尼宣布国家法西斯党为意大利唯一合法政党,从而建立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独裁统治。年墨索里尼派兵侵入埃塞俄比亚,年7月伙同德国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协助弗朗西斯科·佛朗哥将军,在之后的三年里派遣数以万计的意大利军队和大批飞机在西班牙作战。年10月与阿道夫·希特勒在柏林签订《柏林协定》,规定在重要国际问题上采取共同的方针,罗马-柏林轴心遂告形成。年11月加入德、意、日三国《反共产国际协定》,年4月意大利吞并阿尔巴尼亚。0年6月10日意大利正式对法国宣战,并加入轴心国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0年9月27日意大利、德国、日本签署德意日三国同盟条约。年贝尼托·墨索里尼在水城威尼斯创办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它的目的是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促进各国电影事业的发展,促进电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为发展电影贸易提供方便,后来人们称之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墨索里尼用了二十年时间来重建意大利,很多建筑师参与法西斯政权的建筑项目,修建国家的现代基础设施(新火车站和邮局、法庭和大学、工厂和疗养院)。共同设计墨索里尼的新城镇,为他在利比亚、索马里、埃塞俄比亚修建殖民地风格的小社区。在意大利各个城市建造党部大楼,设计向民众美化法西斯主义的宣传展览馆。

(五)墨索里尼提出一系列的建筑规划,设想全面清除罗马近两个世纪以来新建的建筑,恢复奥古斯都时期帝都罗马的面貌。翁贝托二世(年9月15日-年月18日)是意大利末代国王,他是维托里奥·埃马努埃莱三世之子,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任装甲师长。他年起获准将衔,年月起任那不勒斯军团司令。二战开始后他赞成意大利中立,反对参战。意大利参战后0年6月任西线集团军群司令,指挥0万人所部入侵崩溃中的法国,未获显著战果。1年1月晋升至上将,2年起调任南线集团军群司令,10月29日晋升元帅。4年6月5日担任摄政王,接管王国大权,6年5月9日其父逊位后加冕为国王。翁贝托极力拥护君主派力量,但在美国鼓动下同年6月1日公民投票废除君主制,在当了5天国王后萨伏依王朝在意大利的统治至此结束。他和他的家属永久被赶出意大利,之后他以萨雷伯爵的名义定居在葡萄牙卡斯凯什,晚年长期受恶性肿瘤的折磨。年在日内瓦去世,享年78岁。6年6月2日意大利共和国成立,意大利王国成为历史。二战后意大利参加马歇尔计划,签署“北大西洋公约”,积极参加欧洲一体化进程,是欧盟创始国之一。

八月风暴行动

(一)八月风暴行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于5年8~9月间对日本进行的作战行动,协同苏军作战的有东北抗日联军和外蒙古(今蒙古国)军队。作战地区主要在东北境内,同时在朝鲜北部、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也采取军事行动。德国投降后日本处境孤立,国力不支,民心动荡,士气沮丧,败局已定。为了争取体面议和,日军决定贯彻全面收缩、本土决战的总战略:对苏联采取“避战求和”方针,准备放弃东北、库页岛和千岛群岛;对美国采取“以战求和”政策,作出本土决战姿态,争取在有利条件下与美国议和并结束战争;如果苏联宣战则决心在东北和朝鲜北部顽强抵抗。日军主力为关东军(总司令为山田乙三上将),总司令部设在长春,下辖第1、第方面军又2个集团军、1个航空兵集团军,计24个师另11个旅(约70万)人以及伪满军队等约20万人,此外还有驻朝鲜、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的第17、第5方面军。关东军沿伪满与苏联、伪满与外蒙古边界构筑有17个筑垒地域,每个筑垒地域正面宽20~千米、纵深40千米,约有8个永备发射工事,主力集中于长春、大连以东和长春、图们以南地区。苏联为履行在雅尔塔会议上作出的承诺,决定根据商定的条件参加对日作战,于5年4月5日宣布废除《苏日中立条约》。6月在哈巴罗夫斯克(伯力)设立远东苏军总司令部(总司令为苏联元帅华西列夫斯基),并迅速从西线抽调大量兵力和物资器材到远东地区。

(二)远东苏军总司令部辖个方面军(外贝加尔方面军和远东第1、第2方面军)以及太平洋舰队、阿穆尔河区舰队和北太平洋区舰队,计11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个航空兵集团军和部分蒙军,总兵力达万人。苏军试图从东、西两个方向对长春、沈阳实施向心突击,一举粉碎关东军,迅速结束战争。具体作战计划是:外贝加尔方面军从外蒙古东部实施主要突击,切断关东军与华北日军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方面军于长春、沈阳地区;远东第1方面军在太平洋舰队配合下从滨海地区实施突击,切断关东军与朝鲜的联系,分割围歼关东军第1方面军于牡丹江、敦化地区;远东第2方面军在阿穆尔河区舰队配合下由北向南实施突击,歼灭日军第4集团军;另以第16集团军和堪察加驻军进攻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太平洋舰队负责切断关东军与日本本土的联系,并在朝鲜北部沿海地区实施登陆。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次日凌晨苏军航空兵对吉林、哈尔滨、长春、沈阳等东北主要城市进行空袭,太平洋舰队航空兵对日本军舰实施袭击,完全掌握制空权,同时地面部队各先遣支队越过国境。当日拂晓主力发起进攻,外贝加尔方面军主力未遇有力抵抗,迅速越过大兴安岭和戈壁沙漠。远东第1方面军迂回并封锁当面日军筑垒地域,坦克在原始森林中开辟通路,向牡丹江方向实施突击。远东第2方面军在阿穆尔河区舰队协同下强渡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主力沿松花江实施突击。

(三)8月11日第16集团军和北太平洋区舰队对萨哈林岛南部发起进攻,11~12日太平洋舰队登陆兵先后攻占朝鲜北部港口雄基和罗津,1日开始清津登陆战役。日军对苏军进攻估计不足,仓促应战,不堪一击。8月10日日军大本营将驻朝鲜的第17方面军转隶关东军,随后关东军司令部撤至通化,并命令所属第5集团军向横道河子、第集团军向延吉撤退,第方面军撤守朝鲜。但第方面军司令却命令所部向长春、沈阳收拢,准备决战。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苏军登陆兵解放清津后第25集团军从陆上进抵该市,切断日军由朝鲜撤向本土的退路。18日关东军开始投降,19~24日苏军向东北和朝鲜北部主要城市机降小分队,先后进占齐齐哈尔、沈阳、哈尔滨、长春和旅顺。关东军大部缴械投降,少数负隅顽抗的部队被歼灭。8月25日苏军占领库页岛南部,9月1日占领千岛群岛等岛屿。9月2日同盟国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举行受降仪式,战争结束。苏联对日作战期间中国东北抗日武装力量举行全国性大反攻,中国军队在华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阻止其增援东北。中国东北地区人民积极支援苏军,东北抗日联军直接配合苏军作战,为苏军迅速击溃关东军作出重大贡献。远东战役以日本彻底失败告终,日军损失67.7万人,其中8.万人被击毙。苏军伤亡.2万人,苏军的胜利加速军国主义日本的崩溃,对中国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起了促进作用。

库页岛战役

(一)面积达7.2万平方公里的库页岛在清朝大部分时期曾是中国第一大岛(面积相当于台湾的2倍),岛上的土著为女真三部之一的野人女真部。但在清朝时代由于整个关东地区被清政府视为满人的龙兴之地而不许汉人进入,加之满族入关之后东北地区人口稀少导致边防空虚,所以从19世纪开始俄罗斯帝国和日本的军事人员和移民分别从北方和南方登上该岛。而在此时曾经雄踞亚洲东部的大清帝国已经颓势毕现,年通过《北京条约》的俄罗斯帝国获得黑龙江以南、乌苏里江以东的40万平方公里土,库页岛也从此落入俄国人之手。当时在库页岛的南部还有很多日本移民,于是沙俄与日本又开始对库页岛的激烈争夺。随着年日本在日俄战争中一举战胜俄国,根据《朴茨茅斯条约》库页岛沿着北纬50度线被分成两个部分。当俄国人占据着岛的北部时日本人在岛的南部建立殖民地桦太厅。从2年开始桦太岛并入日本本土,并且不再由殖民部管辖,因而逐步变得越来越是日本本土的一部分。分割北太平洋和鄂霍次克海的萨哈林岛历来都是战略要地。年日俄战争后日本挟战胜余威夺占北纬50度线以南的萨哈林岛土地,这让俄罗斯帝国以及后来的苏联耿耿于怀。

(二)5年8月8日日本广岛被美国原子弹摧毁两天后苏联对日宣战,苏联红军向日本占领下的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及南萨哈林岛发起进攻战役,史称“八月风暴”,由于种种原因苏军在南萨哈林岛的作战细节长期尘封于档案之中。库页岛自北向南绵延千米,面积约7.8万平方千米,北纬50度线刚好将其切割为面积相当的南北两部分。据苏军情报部门提供的资料在南萨哈林的日军约有2万人,5年8月10日苏联远东第二方面军第16集团军司令员切列米索夫中将接到命令要在次日晨跨过50度线,协同北太平洋区舰队占领南萨哈林岛。首先萨哈林岛上的苏日分界线很短,部队只能沿着波罗乃河谷向日占区进攻,河谷两侧密林覆盖难以通行,只有一条土路向南方延伸,这就使苏军的行动受到限制,只有第56步兵军(.7万人,军长季亚科诺夫少将)能用于正面突击。其次日军在波罗乃河谷的咽喉——古屯(今波别迪诺)建有坚固筑垒地域,其正面只有12千米宽,纵深却长达0千米,布置17座永备工事、1座火炮掩体、座机枪掩体、28个纵深炮兵阵地。日军第88步兵师团最精锐的第联队是古屯守备队的主力,它将是苏军面前最难啃的“骨头”。

(三)另外日军第88师团所属第25联队的两个大队负责掩护真冈港(今霍尔姆斯克),还有一个大队呆在南萨哈林岛的西南端,随时接应后撤的部队及日本侨民逃往北海道。第88师团所辖的第06联队则负责守备名寄(今加斯贴洛)、容浜(今多林斯克)和大泊,这些地方是日军赖以撤回本土的主要港口,此外日军还把岛上的15-60岁男性日本人和17-40岁女性日本人组成“公民爱国战斗队”,给这些人准备的武器是弹弓和竹枪。不过苏军也有一个有利条件,那就是美军逼近日本本土,导致驻南萨哈林岛大泊、真冈和惠须取(今乌格列哥尔斯克)港的日本海军舰艇大多已经南下,岛上的1座机场空空如也,如此一来苏军就不用担心来自天空和海上的威胁了。由于能用于正面突击的兵力不具备压倒性优势,切列米索夫命令配合作战的北太平洋区舰队择机在日军后方登陆,以便形成两线夹击。8月11日9时0分苏联第56步兵军所属第75步兵师(师长巴图罗夫少将)率先参战,由于雾气笼罩加上机场远离前线,本该提供掩护的苏军第混合航空兵师(架飞机)未能到达。苏军只能逐个阵地“敲核桃”,与顽抗的日军苦战。

(四)至14日苏日双方都伤亡惨重,第75师仅向南推进7千米,日军的古屯要塞依然挡在前面。眼见正面强攻进展缓慢,切列米索夫担心日军有生力量南逃,便敦促北太平洋区舰队立即实施敌后登陆。按照最初的方案时北太平洋区舰队应将第11步兵旅第2营和海军步兵独立第65营送到古屯西南面的惠须取港登陆,但由于没有掌握日军的火力配系和水文资料(特别是浓雾影响飞机侦察),最终决定改在更靠近古屯的塔路港登陆。苏军编成4个登陆梯队,由40余艘鱼雷艇、扫雷舰和渔船组成。苏军还在行动前千方百计地展开侦察,苏联海军航空兵的侦察机冒险穿越塔路港区上空,拍到的照片相当清晰。由于登陆部队要在生疏的敌方港口登陆,航道测量保障特别重要,苏军还紧急建立航道测量组,他们会随第一波先遣队上岸,对沿岸地段进行水文测量,并在水上和岸上设置障碍标志。15日21时20分苏军登陆部队由苏维埃港启航,舰队在夜雾中航行,能见度仅有一链左右,次日拂晓前雾气才有所消散。5时许舰艇驶入塔路港,名苏军战士在10分钟内登上防波堤,另一些人在沙滩上登陆,港口的日军守备队猝不及防,很快被歼灭。16日苏军登陆部队击退日军反扑,夺取塔路、大平、西恩洞和入迫等居民点,但在随后的进军途中2个占据制高点的日军中队以密集火力打得苏军抬不起头。

(五)当地山坡陡峭多石,旁边还有1个深达2.5米的无名湖,苏军只能通过无名湖与山坡制高点之间仅十余米宽的小路发起仰攻,战斗进行得极为艰难。尽管苏军用炮火猛轰日军阵地,但疯狂的日军据险死守,与突入阵地的苏军肉搏,双方激战至深夜后苏军才勉强把日军从高地上赶走。在登陆部队司令员塔夫胡季诺夫中校指挥下上岸的余名苏军于17日7时向山脊界城发起总攻,但苏军并没有“死拼硬磕”,而是以少数步兵从正面佯攻,以主力翻越城西北的山岭,从守敌侧翼发起攻击,随后就是一场惨烈巷战。战至18日9时0分苏军终于控制山脊界全城,肃清城内敌人,残敌逃往南部港口。苏军登陆部队在塔路和山脊界取得的战果迅速产生全局效应,从16日起正面进攻的苏军第75师就发觉古屯要塞区的日军不再显得那么顽强,一些日军据点甚至稍作抵抗便告瓦解,苏军的推进速度开始加快。25日中午时分苏军第75师先头部队冲进南萨哈林的行政中心——丰原市(今南萨哈林斯克),有意思的是一旦战场形势出现逆转,日军内部的动摇情绪就像难以扑灭的野火般四处蔓延。

(六)一些被苏军俘虏的日军供称:从16日苏军完成在塔路港的登陆后南萨哈林岛的日本人(无论军民)都陷入恐慌之中,一些日本兵一边高喊“战斗”,一边却急急忙忙地乘坐卡车逃往大泊港,寻找船只向北海道逃命。生活在当地的几十万日本人也扛着大包小包奔向港口,把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日军几乎无法调动部队,人心惶惶之下一些日本人还偷偷作好向苏军移交权力的准备。战役仅持续十几天苏军就粉碎驻守南萨哈林岛的日军集团,歼敌1.8万人,缴获大量战利品。值得一提的是苏军本打算在拿下南萨哈林岛后继续进攻北海道,据曾参与作战的退役少校安申科称:21日4时远东苏军总司令华西列夫斯基元帅亲自对远东第1、2方面军司令员、太平洋舰队司令员和空军总司令下令,命令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第87步兵军开始登船。苏联空军第9航空军和太平洋舰队航空部队的主力基地迁往南萨哈林岛,准备参加占领北海道行动。22日苏军空降部队进驻真冈郊外的机场,准备在北海道展开空降作战,策应其他部队抢滩登陆。

(七)然而美国志在战后独占日本,因此苏军登陆北海道的行动是不可接受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在给斯大林的信件中明确拒绝把北海道纳入苏占区,8月24日和9月4日美军第11航空队派遣2架B-24轰炸机前往千岛群岛北部侦察,以查明苏军有没有登陆北海道的企图。苏军战斗机迅速起飞拦截,美军轰炸机不得不调头返回,但这些危险的“摩擦事件”也让斯大林明白是见好就收的时候了,于是拿下南萨哈林岛的苏军再未前进一步。战斗造成双方数千人丧生,超过1.8万名日本人被囚禁,0万平民被苏军滞留在岛上。40年历史的日本殖民地桦太厅消失了,千岛群岛的战斗也于不久之后结束。在苏联“解放”南萨哈林的时候有将近50万人居住在这里,日本人、朝鲜人(主要是日本占领期间拉来的苦力)、白俄罗斯人、波兰人和岛上的原住民阿伊努人、尼夫赫人和乌尔特人。日本的一部分居民主要是妇女,儿童和年长者,曾企图在8月的战争期间离开该岛,然而对于他们中的许多人而言渡过与北海道分隔的宗谷海峡不仅没有所想象的那样简单,甚至还是一件极为残酷的事情。三艘难民船在北海道附近被苏联潜艇的鱼雷击中,造成重大伤亡,尽管如此但到战争结束时为止还是有10万日本人得以逃脱,桦太岛的日本人减少到0万人左右。

千岛群岛战役

(一)所谓“北方四岛”是日本的说法在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指的是千岛群岛南部的择捉、色丹、齿舞、国后四岛。二战后期作为苏联出兵打击日本的回报,苏、美、英三国在《雅尔塔协定》中规定千岛群岛须交予苏联,此后苏联(包括今俄罗斯)一直实际控制着上述领土,但日本认为它从没有放弃收回“北方四岛”的要求。南千岛群岛(俄方称“南千岛群岛”,日本方面称“北方四岛”)按日本方面的说法是指择捉、色丹、齿舞、国后四岛,自古有日本人在此居住生活。18世纪千岛群岛南北两部分属日本和俄罗斯,19世纪沙俄占领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千岛群岛和萨哈林岛(库页岛)。年因日俄战争失败,沙俄被迫通过《朴茨茅斯条约》向日本转让千岛群岛和南萨哈林岛的控制权。日本在那里立足后不仅封闭俄国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且封闭通往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岛各港口的海上通道,成了进攻滨海地区和远东的基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军队加强千岛群岛的防务,集结8万大军,修筑9处机场,能容纳架飞机。其中占守岛的日本军队多达2.万人,还得到第11战车联队的支援。5年2月本战败前苏美英关于战后日本问题的《雅尔塔协定》规定整个千岛群岛(包括择捉、国后、色丹和齿舞群岛)都划归苏联,为了执行《雅尔塔协定》的苏联决定用武力收回被日本军队占领的千岛群岛,展开着名的“守门之战”。

(二)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发起远东战役,千岛群岛战役是远东战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占守岛是苏联红军向南进攻的跳板,也是日本军队设防的重点,由地道和交通壕相连接的钢筋混凝土和土木质火炮机枪工事遍布全岛。日本守军约8人,配备64辆坦克。18日2时5分苏联红军岸炮从12公里外的堪察加半岛轰击占守,以“基洛夫”号巡洋舰为首的苏联红军驱逐舰队掩护登陆部队上岸。4时0分苏联红军先遣支队在片港海军基地附近狭窄地段抢滩,但由于缺乏重武器未能向纵深进展。清晨苏联红军主力分两个梯队登陆时遭日军的猛烈轰击,多艘登陆舰艇被炮火击沉击伤,一度相当被动。随后战斗重心向岛内转移,双方反复争夺两个高地,苏联红军以反坦克枪、冲锋枪、机枪和集束手榴弹混合火力击退日本军队坦克的多次反扑,傍晚20时苏联红军最终控制两制高点。19日得知裕仁天皇投降诏书的日本军队一面主动提出停战,一面仍积极备战。苏联红军继续向纵深进展,但很快陷入更加艰苦的攻坚战,幸亏此时驻千岛日本军队接到无条件投降的命令,至2日午后占守岛守军全部投降。苏联红军立即向南进攻,此后的一系列登陆基本未遭抵抗,进行得非常顺利。5年8月1日22时苏联红军结束千岛群岛北部的战斗,同时开始进驻南千岛。

(三)5年8月28日凌晨苏联红军在择捉岛登陆,1.5万日本守军不战而降。5年色丹上苏联红军远东总司令部宣布“千岛登陆作战”完毕,9月2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直到9月5日苏联红军才结束占领齿舞的最后行动。在历时半个多月的战役中日本军队伤亡8人,被俘6万多人,苏联红军伤亡人。双方的伤亡几乎都集中在占守岛争夺战中,此后苏联和俄罗斯一直实际控制着包括“北方四岛”在内的整个千岛群岛,大大改善其在北太平洋地区的战略环境,日方多次要求归还“北方四岛”均未成功。清军对俄军的雅克萨之战与尼布楚条约暂时挡住沙俄军队对清朝外兴安岭以南和黑龙江流域领土的侵略,于是沙俄在-年侵占堪察加半岛。年沙俄哥萨克军在堪察加海岸伊齐亚河畔的一个部落,发现年从日本大阪驶往江户途中的船遇险而漂流来此,被土著居民营救出来的日本船老大传兵卫,并于1年12月把他送到圣彼得堡。2年1月沙皇彼得一世召见传兵卫,从传兵卫口中得到许多有关日本的讯息,彼得大帝令传兵卫学习俄语,又让传兵卫向俄人传授日语。0年彼得大帝命传兵卫接受东正教洗礼成为东正教徒,并改名为“加甫里尔”。彼得大帝利用传兵卫开设日语学校,这是有记载的俄国人与日本人最早的接触。

(四)自0年以来俄国人从堪察加半岛东岸先后获得10多名从日本因遇海上风暴漂流来的日本人,并将他们作为俄国人的日语教师和俄军侵入千岛群岛的引路人与翻译。年沙俄在圣彼得堡科学院附设日语学校,其中不少教师是来自日本的遇险漂流者。1年8月由75名哥萨克组成的俄军于堪察加半岛的洛帕特卡角首次乘船远征千岛群岛的占守岛和幌筵岛,并试图向当地居民阿伊努人征掠毛皮,但未取得预计目的,同年9月返回堪察加半岛。年4月沙俄军人科兹列夫斯基等从堪察加半岛侵入千岛群岛的幌筵岛,并从岛上掠回棉花、丝绸、麻织品、日本刀、金币和阿伊努人。日本学者认为科兹列夫斯基是第一个来到千岛群岛的俄国人,他记载下幌筵岛上当时已有南岛的库里尔人带来锅、釜、器皿、刀剑、木棉和绢类,为了同温祢古丹等岛进行交易而驶往其处,并且还到堪察加换取海龙、狐狸等皮张。6年12月沙皇政府命令雅库茨克统领雅科夫·艾尔琴大校为探险队长,组成由名官兵、海员和地理绘图员的探险队,前往千岛群岛调查矿藏,并与日本建立贸易关系等事项,虽历经一年但未获多少效果。年5月彼得大帝派遣的天文、航海学者伊万·艾弗来诺夫等人前往千岛群岛,曾到国后岛、幌筵岛,7月返回鄂霍次克。

(五)艾弗来诺夫绘制堪察加与千岛群岛地图,并称千岛为日本的岛屿,该地图失落多年,于5年为学界发现。年7月26日以什潘别尔格为队长,由6名成员组成的俄国探险队由堪察加半岛乘船航向千岛群岛,8月14日经过得抚岛并绘制出所经岛屿的地图,画出1个岛屿,8月24日因担心冬季来临返航回堪察加半岛。年6月以什潘别尔格为队长,由四艘船组成的俄国探险队由堪察加半岛向东南海域航行,试图寻找日本。6月27日他们见到海岸,但并不知道他们所处位置在日本本州东北部外海。6月29日沙俄探险船中的两艘在现属本宫城县牡鹿群岛的网地岛东南海面抛锚停泊一夜,6月0日沙俄探险船队航行至仙台湾,见到仙台湾岸日本陆地的情况。7月2日沙俄探险船队返回网地岛西北海域暂泊,期间日本仙台藩曾派遣官员和佛教僧人前往沙俄探险船并互赠物品,但因语言不通导致交往不易。仙台日本渔民数人,也曾到沙俄探险船互换物品,随后沙俄探险船队从网地岛海域北返,经北海道、千岛群岛海域回到鄂霍次克。同年11月探险船队向圣彼得堡政府呈送该探险船队远航到达日本海岸的报告,沙俄探险船队中的“圣加弗利尔号”于年6月25日在航行中与该船队失散,它继续南下并于6月29日到达今千叶县南部海域,船员乘小舟登岸向日本居民索取淡水。

(六)7月2日该探险船航行到现在伊豆半岛下田海域,再次登陆索取淡水。7月5日“圣加弗尔号”向北返航,于9月2日返抵鄂霍次克。沙俄探险船队到达千岛群岛等地,其重要活动之一是征收毛皮税,掠取当地居民的贵重毛皮。年俄国人以得抚岛为据点与日本人进行贸易活动,7年沙俄哥萨克已在择捉岛掠取毛皮税,俄国人已确切知道自占守岛到色丹岛、松轮岛等22个千岛群岛的岛屿位置。年择捉岛、得抚岛、磨堪留岛、罗处和岛上的原居民反抗沙俄掠夺者,杀死其21人,另有18人逃回堪察加半岛。8年沙俄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曾命令博物学家拉克斯曼进行俄日贸易,以及设法掌握千岛群岛,为达此目的的沙俄政府将其在千岛群岛获得的三名日本人遇险漂流者派往北海道根室,就日俄通商贸易与松前藩主进行商谈。沙俄政府还把处以流刑的俄国罪犯8人以及20名猎人安置到得抚岛,为沙俄掌握该岛效力。年日本幕府在择捉岛的纱那设立守备衙门,并开通色丹岛到国后岛的航船。是年日本幕府派官吏前往得抚岛要求俄国人离去,禁止当地居民与俄国人交往与贸易,并在岛上树立“天长地久大日本属岛”的标注。

(七)年日本在色丹岛建立哨所,年国后岛有15个渔场,而9年以来在该岛谋生居民由20人增至54人。1年择捉岛上的俄国人均已离去,6年秋俄美公司下属福斯托夫中尉的远征队从鄂霍次克起航,到达时属清朝领土的库页岛,夺占日本人在该岛久春古丹的据点。7年4月25日俄国远征队的船又到择捉岛,俘获日本守备人员数人,掠取物资,然后返回鄂霍次克。年夏俄国海军少校戈洛弗宁所率“黛安娜号”测量船测量千岛群岛中的罗处和岛、宇志知岛,计吐夷岛、新知岛、知理保以岛、磨堪留岛、得抚岛西岸、择捉岛东岸和北岸等地,并于7月5日到达国后岛泊港。补给粮食和淡水期间日俄双方在国后岛发生冲突,戈洛弗宁等数名俄人被日军扣押,“黛安娜号”副船长里科尔德被迫返回鄂霍次克。年8月27日里科尔德又率船队到达国后岛泊港,并以俄国所俘获的日本人作为交换,要求日方交还戈洛弗宁等俄人,但未达目的。直至年5月26日里科尔德第三次前来泊港,几经交涉,里科尔德才将戈洛弗宁等8人领回。日俄在千岛群岛地区的接触、交往与争夺,直至年俄国鄂霍次克长官通过里科尔德致函日本,首次向日本提出希望日俄之间划定边界以及在边境开展集市贸易之事。而日本德川幕府则实行锁国政策,不愿通商贸易。

(八)关于日俄边界时幕府主张日本达到择捉岛、俄国达到新知岛,择捉与新知之间的岛屿定为空岛,不准居民居住,这样得抚岛和知理以岛便是“空岛”。幕府认为漂流民的遣返可在得抚岛进行,但事后日俄双方未能随即就划界问题进行联系与会谈。年获得沙皇政府给予专营权的俄美公司将大约百名卡吉克阿留申人移居得抚岛,为公司猎取海兽,以获珍贵皮毛。年俄美公司将在鄂霍次克获得的数名遇难救起的日本漂流民送往择捉岛,年又将8名日本漂流民送往择捉岛。5年又有俄国船来到择捉岛,再次试图与日本进行通商贸易等事宜的商谈,但未获得积极结果。在美国海军准将培理(4-)于-4年2月两次率舰打开日本锁国的形势下,4年12月21日俄国全权代表普佳金与幕府交涉员简井政宪、川路圣谟在下田签署《日俄友好条约》,该条约的第二条规定:“今后日本国与俄国之边界在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择捉岛全部属于日本,得抚岛全部及其以北之库里尔群岛(即北千岛群岛)属于俄国。”该条约于6年11月10日互换批准书,但事实纠纷并未结束。5年日俄双方决定千岛群岛南部归日本,北部属俄国,库页岛暂作悬案。日俄在争夺千岛群岛的同时还暗中争夺着属于清朝疆土一部分的库页岛,包括库页岛的乌苏里江以东地区是清政府“采捕参珠之地”和供八旗使用的“围猎山场”,归吉林将军属下的宁古塔副都统、三姓副都统以及珲春协统直接管辖。

(九)然而年沙皇政府却赋予俄美公司的创建者列扎诺夫的使命之一便是:勘察黑龙江口,了解库页岛上居民的人种,并搞清楚其究竟属于日本还是清朝,与该岛建立关系。1年以涅维尔斯科依为首领的沙俄考察队又对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地带的清朝领土进行非法考察,自6年起俄国向库页岛移民并在那里建立殖民据点,图谋侵占库页岛。而日本却在库页岛南部一带直到北纬50°附近扩展渔场,日俄在库页岛形成争夺对抗之势。与此同时沙俄扩张侵略势头不断向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清朝领土侵入,7年5月沙俄将军穆拉维约夫下令把黑龙江的左岸屯居地往前扩展,家哥萨克占领自乌斯特-斯特列耳卡到小兴安岭山脚下的地方,又在乌斯特-结雅设立一个轻炮兵营地。穆拉维约夫给部下作了详细指示,要事先通知那些不愿在俄国统治下生活的清朝居民迁过黑龙江去。穆拉维约夫命令阿穆尔沿线第一区司令官,告诫他凡是接触到的满清政府官员,如果他们方面露出任何敌意,将会遇到进军黑龙江右岸的沙俄远征军把他们的武装解除。5年两国签订《桦太与千岛群岛北部互换条约》,将日占库页岛南部与俄占千岛群岛北部相交换。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夺回换给俄罗斯的库页岛南部,并夺得沙俄在远东的大部分权益。5年前苏联出兵东北,收复千岛群岛。5年《雅尔塔协定》规定整个千岛群岛交与前苏联,于是千岛群岛南部的库纳施尔岛、伊图鲁普岛、施科坦岛和赫巴马伊群岛战后便划归前苏联,但日本未予以承认。

#世界历史#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13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