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安巴吉垒诗乡,喜看农民诗人如何
「本文来源:吉报调查」
在吉林省中部,松辽平原腹心地带,有一座以诗歌而闻名的小镇——农安县巴吉垒镇。这里的人们乐于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时代的歌颂写成诗歌,相互传诵。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巴吉垒便被文化部命名为“诗乡”。
“诗情画意说不完,海陆皆知领秀潭,良心为笔写生态,田野又出亿家缘。”这是不久前,吉林省亿家缘农牧专业合作理事长陈生力在秋收时即兴创作的一首诗歌。
当时,合作社多公顷大田获得丰收,黄澄澄的玉米颗粒归仓,喜悦之情涌上陈生力的心头,诗句便脱口而出。一旁的农民诗人管成臣听到后,大受启发,顿时便来了灵感。“秋收场景面貌新,不见当年满山人。镰刀车马无踪影,机械隆隆响山村。秸秆粉碎变饲料,金色稻谷赛黄金。又是一年超高产,粮堆如山耸入云。全面实现机械化,稳产高产富村民。”
在“诗乡”巴吉垒镇,人们早已习惯了像这样用诗歌言情写景、交朋会友。往往三五个农民诗人相约而聚。虽不似古人那般曲水流觞,但一人一句,对酒当歌,也总会合作完成一首首“田园佳作”。
“我们的诗大都不太规范,但创作的激情来源于现实生活、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政策的感化。创作是有感而发的,是正能量的体现。”谈起创作,巴吉垒镇农民诗人战福贵颇有感慨。
巴吉垒镇坐落在素有“黄龙府”之称的农安县内,是黄龙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黄龙府“是中国历史名城,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南宋名将岳飞留下了“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的豪言壮语,使“黄龙府”声名远播。
独特的地域文化孕育出诗歌的沃土。从年至今,“诗乡”共创作诗歌约15万首,出版了近20本诗集,其中诗集《满园草绿百花香》面向全国发行。农民诗人管成臣就有作品被收录其中。
“年,这里开始兴起作诗。我觉得诗歌陶冶情操,锻炼人的语言和心性。写诗要有正能量,要观察新生事物。”聊起和诗歌的缘分,71岁的他有很多感悟。虽然年事已高,不再忙于劳作,但管成臣创作诗歌的兴致丝毫不减。他总是一个人揣着一支笔和一小沓稿纸在村里村外溜达,遇到感兴趣的事情,就写诗记录下来。
如今,巴吉垒镇的农民诗人将创作、吟诵诗歌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带有泥土味儿的诗歌也成了中国乡村变迁的一面镜子。
目前,以巴吉垒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长岭、德惠等县(市)七八个乡镇的农民也开始进行诗歌创作,仅巴吉垒镇目前就有在册诗歌创作人员近人。
为了满足辖区居民对正规诗歌教育、诗歌理论的学习诉求,巴吉垒镇政府重建了占地面积近0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的“诗乡”文化站,为这里的农民诗人开办诗歌专题讲座与交流活动。同时,还会在每年春秋两季各举办一次赛诗会,为大家提供展示作品、以文会友的平台。
在长春市文联、长春作家协会副秘书长翟丽娟看来,文化站的作用不止于此:“文化站普及诗词常识,还把群众性的文化变成专业性的创作。我们还定期组织农民诗人到部队、厂矿、学校采风,为创作做积淀。”
如今,喜爱诗歌、创作诗歌、传唱诗歌已经在巴吉垒镇蔚然成风。无论是年逾古稀的长者还是稚气未脱的孩童都以学诗、读诗、作诗为乐。
而随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4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