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近代史第四期
两伊战争
(一)历史上伊朗和伊拉克两国为边境交界处的阿拉伯河的主权而产生争议,年9月22日伊拉克为这块有争议的河流,借口为抵御“伊斯兰革命”悍然向伊朗发动军事进攻。不久战局发生转变,年之后伊朗侵占伊拉克的领土,从而引发旷日持久的两伊战争,战争长达8年,成为继越南战争后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争。整个战争进程可分为: 阶段伊拉克进攻,伊朗防御;第二阶段伊朗由战略相持转为战略反攻,伊拉克丧失战场主动权;第三阶段伊朗进攻,伊拉克防御。第四阶段伊拉克实施短暂的反攻,夺回大部分失地。两伊战争的起因纷繁复杂,既有长期积累的历史原因也有愈演愈烈的边境纠纷,既有两伊之间的内部矛盾也有国际影响的推动作用,既有两国人民之间的民族仇恨也和两国领导人之间的个人问题有关。但总的来说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边境纠纷、宗教矛盾、民族仇恨,其中最主要和直接的原因为边境纠纷。两伊边界长多千米,领土争端是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两伊战争爆发前的阿拉伯河界线问题是战争的主要导火索。阿拉伯河由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在伊拉克境内汇合而成,下游约千米长的一段为伊朗、伊拉克两国界河。年当时统治伊拉克的奥斯曼帝国和当时的波斯王国签订的协议中阿拉伯河以波斯一侧的浅水区域为界,也就是奥斯曼帝国掌握着大部分的水域。
(二)年双方计划重新划分国界,但因 次世界大战而取消。年已脱离奥斯曼帝国独立的伊拉克与伊朗签订的协议,又将国界画到河面上主要航线的中间位置,也就是两国各分一半。5年月15日在阿尔及利亚总统的斡旋之下双方签订阿尔及尔协议,协议正式将国界确定为阿拉伯河的中央。由于阿拉伯河是伊拉克 进出波斯湾的出海通道而对伊拉克十分重要,伊拉克认为要将阿拉伯河水道与伊朗平分是对伊拉克大大不利,更认为阿尔及尔条约为不平等条约,并于开战前的9月17日撕毁条约。此外波斯湾上的阿布穆萨岛、大通布岛和小通布岛也是两国争执的对象,这些岛屿原本归英国所有,60年代之后英国将其控制权交给沙迦,但沙迦与其他国家组成的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尚未独立,不能在这些区域建立实际的控制。1年11月英军撤走后伊朗便出兵占领这些地区,这些岛屿靠近霍尔木兹海峡,伊朗占领这些岛屿后扩大其在海峡地区的控制能力,引发伊拉克的担忧。伊拉克认为伊朗应将这些岛屿归还给阿联酋,伊朗和伊拉克都为伊斯兰国家,绝大多数居民信奉伊斯兰教。伊朗的伊斯兰教徒以什叶派为主,伊拉克虽然也是什叶派穆斯林占多数,但掌握国家政权的却是逊尼派。
(三)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后其宗教 霍梅尼试图将他领导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运动推广到整个中东地区,号召伊拉克民众推翻萨达姆的政权。由于霍梅尼曾被流放在伊拉克,在当地什叶派穆斯林中有不小威望,他的号召对萨达姆的统治构成一些麻烦。什叶派穆斯林聚集的伊拉克南部爆发一些反政府武装骚乱的事件,这也增添萨达姆对他的个人仇恨。历史上伊拉克为什叶派发源地,掌握国家政权的伊朗什叶派不满于伊拉克逊尼派大权在握的现状,同样令他们不满意的还有伊拉克并非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伊斯兰教在国家事务中的地位并不像伊朗那样重要。其他阿拉伯国家还担心伊朗9年2月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产生的武装政权向周边地区扩散,暗中支持伊拉克,间接加强萨达姆入侵伊朗的信心。伊朗人口主要由波斯人组成,而伊拉克及大多数阿拉伯国家为阿拉伯人占多数。两族人民在历史上有过多次大大小小的冲突,积累不小的宿怨。而两个民族在对方国内则互为少数民族,利益得不到足够保障,例如伊朗西部的胡齐斯坦省,是伊朗境内阿拉伯人的主要聚集区,历史上该省曾归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伊拉克行省。这一地区的阿拉伯人也曾多次反抗伊朗统治,追求民族独立,而这一地区也是伊朗主要的石油和粮食产地,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四)此外伊朗和伊拉克国内均存在作为少数民族的库尔德人,两国也都支持着对方的库尔德人取得民族独立以使对方的国家分裂。伊朗的伊斯兰革命后许多原先效忠王室的 军官被清洗,军队整体素质大幅下降,军队内部整肃和美制装备零件严重缺乏都很大地影响伊朗曾经强大的军力,而伊斯兰革命的去西方化也使得西方世界对新兴的伊朗政权没有好感。对萨达姆而言他掌权时间不长,正试图使伊拉克获得地区霸权地位。如果能够占领阿拉伯河下游地区,进而打击尚不稳定的伊朗政权,便可能使得伊拉克成为海湾地区的霸主并控制石油贸易。于是在年9月22日与伊朗存在诸多历史矛盾的伊拉克趁伊朗在霍梅尼上台后政局动荡、经济恶化、军心不稳、与美国断交的时机选择阿拉伯居民聚集且具有重要经济地位的胡齐斯坦省,对伊朗发动旨在收复失地、打击霍梅尼输出革命、争夺海湾霸权的战争。伊拉克在从苏联获得很大外交和军事上的支持,阿拉伯国家主要是科威特和沙特阿拉伯提供经济援助,另外美国也偏向伊拉克提供武器和经济援助。自年起美国在出售给伊拉克武器的同时也出售给伊朗,这引发后来里根政府的伊朗门事件。
(五)这场战争进行得十分惨烈,战争中伊朗常常使用类似于一战中的人海战术攻击,伊拉克使用包括塔崩毒剂在内的化学武器。尽管伊拉克率先挑起战争并使用化学武器,但国际社会对其并没有施加太大的压力。年6月伊朗发动的一系列反攻夺回伊拉克在战争初期占领的土地,伊拉克鉴于可能被彻底打败向伊朗提出休战的建议,此时伊朗试图打垮伊拉克政权,因此拒绝这一建议,这样导致战争又进行六年。在此期间西方海军力量介入该地区,试图保护海湾航道畅通,由此导致伊拉克导弹攻击美国斯塔克号护卫舰以及美国文森斯号巡洋舰击落伊朗民航客机(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丧生)。 时期战争在伊朗境内进行,年9月22日晨伊拉克调集大量飞机对伊朗首都德黑兰等15座城市和空军基地进行空袭,2日凌晨2时出动地面部队5个师又2个旅、辆坦克分北、中、南三路向伊朗发起进攻,10月底伊朗挡住伊拉克军队的全面进攻。从年月起伊朗军队转入反攻,年6月29日伊拉克宣布已将其军队撤出所占伊朗领土,两国边界又恢复战前状态。面对伊拉克的强大攻势时伊朗军队仓促应战,其空军袭击伊拉克境内的16个目标。地面部队调整部署向边境机动,在前线集结7个师又2个旅的兵力,此外还有大批的革命卫队。
(六)伊朗设防的重点在北线,以扼守主要通道,迟滞伊拉克军队的进攻。伊朗阻滞伊拉克的进攻势头后渐渐夺取并把握战争的主动权,年9月伊朗开始大举反攻,9月底伊朗集中10余万发动大规模的阿巴丹反击战,解除伊拉克对阿巴丹的包围。年月下旬经过周密部署后伊朗又发动“胜利行动”攻势,全歼伊拉克2个旅,重创2个师。共毙伤伊拉克士兵2.5万人,俘虏1.5万人,击毁坦克60辆,击落飞机20余架,缴获上百辆坦克和装甲车。4月20日伊朗又集中近个师的兵力和大批革命卫队(共10万余人)发起以收复霍拉姆沙赫尔市为目标的“耶路撒冷圣城行动”攻势,经过25天激战终于收复南部重要港口城市霍拉姆沙赫尔。6月10日伊拉克提出全线停火建议,并单方面实施停火,宣布承认两国于5年签订的《阿尔及尔协议》继续有效,并准备在伊拉克根本权利得以承认的基础上同伊朗谈判。6月20日又宣布10天内从伊朗境内撤回全部军队,6月29日其军队已基本撤出伊朗。第二时期战争在伊拉克境内进行,年7月1日伊朗集中12万军队发动 次巴士拉战役,经过多次拉锯战至9月底伊朗军队控制伊拉克境内面积约多平方千米的狭长地带。
(七)从10月开始伊朗又出动5万军队向伊拉克北部曼达利地区发起进攻,深入伊拉克境内,对巴格达造成威胁。伊拉克军队前后组织7次反击,将伊朗军队阻挡在边界一带。年2月伊朗在中线和北线再次发动一系列攻势,伊拉克基本守住防线,4年月底伊朗的攻势基本停止。为了进一步迫使伊朗罢兵言和,自4年4月起伊拉克采取“以战迫和”方针,在地面和海上连续向伊朗发起主动出击。在局部地区对伊朗军队发动一系列的小规模袭击,并在战斗中多次使用化学武器,与此同时伊拉克还利用其空中优势发动举世震惊的“袭船战”。6年战争进入第三时期,伊朗一反过去打消耗战的方针,力争速战速决。6年2月初伊朗出动9万人的兵力发动代号为“曙光—8号”的攻势,攻克伊拉克南部重要的港口城市——法奥。为与地面战场相呼应,6年两伊“袭船战”一再升级,遭到袭击的船只达艘,其中有28艘进出科威特港口的船只遭到袭击。由于两伊“袭船战”影响到非交战国的利益,科威特于6年11月和12月先后向联合国的5个常任理事国提出租船和护航要求。苏、美相继同意为科威特油轮护航,并以此为由不断向海湾派遣军舰,从而使原来就很紧张的海湾局势增添更大的危险。
(八)为避免战争进一步升级,联合国安理会于7年7月20日一致通过第号决议,要求两伊双方立即停火。号决议通过后由于两伊积怨已久,在停火问题上立场各异、分歧较大,谁也不愿主动作出让步,因而联合国号决议迟迟得不到贯彻落实。战争进入第四时期,8年是两伊战争出现重大转折的一年,2--4月双方使用数百枚导弹袭击对方的城镇,掀起一场空前规模的“袭城战”。此后在相持中伊拉克渐渐占了上风,4月17日伊拉克军队对法奥地区的伊朗守军发动代号为“斋月”的攻势,经过两天激战于18日下午全部收复被伊朗占领两年之久的法奥地区。外国军事专家评论这是两伊战争的转折点,它打开结束两伊战争的大门,为两伊通向和平开辟道路。伊朗在欲战不能、欲罢不忍的境况下被迫于8年7月18日宣布同意接受联合国安理会号决议,8月20日两伊双方实现停火,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终于落下帷幕。从4年4月开始的4年多时间里双方在边境地区互有攻守,战争转入长期消耗战,8年7月伊拉克所占伊朗领土几乎全部丧失。为使两伊战争尽快结束,联合国安理会于7年7月20日通过要求两伊立即停火的第号决议,次日伊拉克表示欢迎联合国决议,并决定暂停袭击伊朗海上目标以示诚意。
(九)但伊朗没有表态,直到8年7月18日才宣布接受第号决议。从两伊战争停火后的第5天即8月25日开始在联合国秘书长主持下两伊外长举行多次会谈,但谈判毫无结果。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危机爆发后伊朗利用危机迫使伊拉克最终接受伊朗的和平条件,承认伊朗对阿拉伯河的一半主权,并从伊朗领土撤出军队。历时8年的两伊战争的结果是两败俱伤,伊拉克伤亡和被俘48万人,损失作战飞机架、坦克0辆、火炮门;伊朗伤亡和被俘万人,损失作战飞机架、坦克辆、火炮门、舰艇16艘。两国军费开支近0亿美元,经济损失达亿美元,双方的综合国力因此受到很大的削弱。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这场战争前伊拉克拥有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争结束时它的外债是多亿美元,其中多亿是欠西方国家和苏联的军火债,00多亿是欠其他阿拉伯国家的贷款。
(十)战争中伊拉克的损失人数是死18万、伤25万,直接损失(包括军费、战争破坏和经济损失)是亿美元。伊朗也欠外债亿美元,损失人数是死5万、伤70万,直接损失亿美元。战争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0年,使两个国家都受到惨重损失,导致经济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伊拉克因此也背负大量的债务,仅欠科威特的债务达亿美元,这也是后来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的原因之一。战争结束时两国的分界线恢复到战前的情况,这场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伤亡 的战争之一,仅次于越南战争和 。具体伤亡数字有很多说法,一般认为死亡人数为一百万人左右,伊拉克军队由战前的24万人发展到战后的万人。两伊战争实际上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消耗战,8年中两国军费开支和经济损失总计达6亿美元,交战双方人员伤亡万人、被俘8万人。同时非交战国也蒙受巨大损失,被击沉、击毁船只90艘,被击伤艘,另有90艘困于阿拉伯河,大部分损坏。
(十一)伊拉克和伊朗均在战争中受到严重损失,除常规战争外在战争过程中采取袭城战、袭船战、袭击油田等破坏敌方后勤、经济设施的手段,伊拉克还对伊朗军队、平民动用化学武器。作为军事实力相对发达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战争中曾使用诸如苏式米格-25战机、美式F-14战机、法式飞鱼导弹等当时较为先进的武器,但同发达国家主导的战争相比时这场战争的形式仍然有不少差别。例如在战争中鲜有集群化坦克长距离突击作战,而一战中的堑壕战、人海攻击却颇为常见,甚至还出现没有武装的平民在狂热的宗教信仰支撑下集体冲锋和踩爆地雷的场面。这与士兵在紧急征召之下入伍,缺乏操作现代化设备的训练,领导人指挥不当以及武器装备配件不足,难以维修、保养有一定关系。在战争中出现用直升飞机打直升飞机、用防空导弹打小艇的新战术,在袭船战中和袭城战中双方大量使用先进的反舰导弹与地对地导弹,这场战争也揭示战争动员在现代战争中的重要性。巨额资金能够买到现代化武器装备,但买不到军队的现代化水平,因此引进外国先进的武器装备一定要与本国实际相结合。
(十二)两伊是中东地区富有的石油输出国,自年以来两国耗资数千亿美元从国外竞相引进大量先进的武器装备。但两伊的工业基础薄弱,许多先进武器的零配件本国无力修配,弹药主要靠国外供给。两国士兵的文化程度很低,要掌握诸如苏制“萨姆”和英制“轻剑”、“霍克”型地空导弹,驾驶T-72坦克和米格-2战斗机等先进武器是相当困难的。现代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固然应当重视速战速决,但同时还应当有长期作战的准备。战争初期伊拉克采取突然袭击的闪电行动,旨在实现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并且取得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其把战争赌注完全押在这一点上,在思想上和物资上缺乏长期作战的准备,因此一旦速战速决企图被对方粉碎便力不能支,逐渐由主动转为被动。伊朗依仗自身国大人多的优长,采取“持久战”的战略。现代局部战争中仍应以歼敌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而不应过分纠缠于一城一地的得失。两伊战争中几乎所有的战役战斗都是以城市(镇)为目标的攻防战,双方满足于攻城掠地的表面“胜利”,忽视大量歼灭敌有生力量。现代局部战争中武器装备和物资损耗大,给后勤补给提出新课题。
(十三)两伊战争虽然称不上是高水平的现代化战争,但战争消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局部战争史上绝无仅有的,如战争初期伊拉克仅对席林堡这样一个0户的小镇就发射几万发炮弹。两伊陆军主要是装甲和机械化部队,油料消耗多,据估算伊拉克军队每天消耗的油料达0至吨。伊朗顶住伊拉克军队的进攻后也因补给困难而拖长反攻的时间,转入反攻后伊朗多次向伊拉克发动地面攻势,但两次战役之间的间隔比较长,有时竟长达5个月以上。其主要原因是后勤系统混乱,武器装备等作战物资供应跟不上,因而续战能力不强。两伊战争前后历时7年又11个月,是20世纪最长的战争之一。它是一场名副其实的“马拉松”式的消耗战,是一场对双方来说都得不偿失、没有胜利者的战争。双方经济损失惨重,发展停滞,石油出口骤降。战争中的军费支出和战争导致的经济破坏共计达6多亿美元,使两国经济发展计划至少推迟20至0年,这场战争前伊拉克的外汇盈余近亿美元。两伊伤亡人数约万,其中死亡约万、受伤约万。伤亡人数约占两国总人口的4.5%,相当于4次中东战争伤亡人数的17倍。
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
(一)鲁霍拉·穆萨维·霍梅尼(年5月17日—9年6月日)是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大阿亚图拉),9年伊斯兰革命的政治和精神 ,该革命推翻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霍梅尼的祖父赛义德·艾哈迈德·穆萨维·安迪在印度北方邦巴拉班基一座名为金图尔的村落出生,19世纪中他离开印度前往伊拉克纳杰夫朝圣,后来在年到伊朗霍梅恩定居,在一封写给阿亚图拉优素福·卡什米里的信里霍梅尼确信他的祖父有克什米尔血统。年5月17日霍梅尼在霍梅恩出生,他在6岁时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圣书古兰经及基本的波斯语。翌年他在当地的学校上课,学习宗教等传统学科,他的幼年时代都在远亲贾法尔和兄长莫尔塔礼·帕桑迪德的帮助下接受宗教教育。 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霍梅尼原本被安排到伊斯法罕一所伊斯兰神学院就读,但是他反而到阿拉克的另一所神学院就读,接受阿亚图拉阿卜杜勒-卡里姆·哈埃里·亚兹迪的指导。为了方便学习的霍梅尼在年迁到阿拉克,翌年哈埃里·亚兹迪转到圣城库姆的伊斯兰神学院执教,霍梅尼应邀跟随并在库姆的达尔沙法学校居住。霍梅尼研习伊斯兰教法和法理学(费格赫),亦对诗词及哲学感兴趣,来到库姆后寻求哲学及神秘学学者米儿咱阿里·阿克巴尔·亚兹迪的指导。
(二)亚兹迪在年去世后霍梅尼继续在另外两名导师贾瓦德·阿加·马利基·大不里士及拉菲伊·可疾维尼的指导下学习哲学,不过对霍梅尼影响力 的老师是米儿咱穆罕默德·阿里·沙哈巴迪,还有历史上两位 的苏菲主义学者——穆拉·萨德拉和伊本·阿拉比。霍梅尼在登上政治舞台前在纳杰夫和库姆的神学院担任数十年的讲师,教授政治哲学、伊斯兰历史及伦理,并且很早就成为什叶派伊斯兰教的 学者,霍梅尼的一些学生(如莫尔塔扎·穆塔哈里)其后也成为主要的伊斯兰哲学家及玛尔札。作为一名学者和教师的霍梅尼曾完成大量有关伊斯兰哲学、法律及伦理的著作,显示出他对哲学、诺斯底主义(诺斯底主义又被称为灵知派、灵智派,诺斯底这个词在希腊文中意为知识,其中特指占星术。该理论认为每个星球都有一个属灵的统制者,在不同的星球有不同的影响力并和地球分开)等主题的独特兴趣,因为这些都是神学院里常被反对、质疑的学问,通常也不传授。霍梅尼在神学院的教学时常集中在宗教对社会实务和政治问题的重要性,而且在年代曾致力于反对世俗主义。他在年出版的 部著作《揭秘》中逐点反驳反教权史学家艾哈迈德·卡斯拉维的一位门徒所写的《千年奥秘》,此外他曾专程由库姆来到德黑兰听年代伊朗议会中的主要反对派 阿亚图拉哈桑·穆代日斯的演讲。
(三)霍梅尼于年大阿亚图拉赛义德·侯赛因·布鲁杰迪逝世后成为玛尔扎,多数伊朗穆斯林十分敬重什叶派的圣职者及阿訇,他们趋向虔诚、传统并讨厌沙阿实行的西方化。19世纪末圣职者发起烟草抗议,反对将烟草特许权赋予外国,他们展示强大的政治力量。1年阿亚图拉赛义德·侯赛因·布鲁杰迪逝世,阿亚图拉阿布-卡西姆·卡沙尼也在翌年逝世,霍梅尼遂以61岁之龄取得领导地位。自年代起支持现代化、反教权和神权的礼萨汗当权,宗教阶级一直处于守势,礼萨汗的儿子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发动白色革命,进一步威胁宗教阶级。年1月沙阿宣布落实“白色革命”,改革内容包括:土地改革;森林国有化;国有企业收益转归私人所有;给予妇女选举权;容许非穆斯林担任官职;产业利润分摊;国内学校开展扫盲运动。保守派视这些措施是危险、西方化的举措,特别是那些影响力大、具有特权的什叶派阿訇(宗教学者)。霍梅尼召集库姆的一些 玛尔札举行会议,说服他们颁布法令杯葛白色革命的公投。年1月22日霍梅尼以强硬措词抨击沙阿及他的改革计划,沙阿在两天后带装甲部队抵达库姆发表批评阿訇的讲话。霍梅尼继续谴责沙阿的改革方案,发表一份带有8名 伊朗什叶派宗教学者的联署声明,他在声明里列举沙阿以不同的方式违反宪法,又责难他在全国破坏道德,指控他向美国和以色列屈首。
(四)他又颁令取消伊斯兰历年(年月21日)纳吾肉孜节的庆祝活动,以示抗议政府的改革方案。年的阿舒拉节(6月日)霍梅尼在费齐耶神学院发表讲话,将沙阿和声名狼藉的b君叶齐德一世(阿拉伯帝国哈里发)划上等号,认为沙阿是卑鄙可耻的人,并警告如果沙阿再不改变他的行事方式,终有一天国民会为他的离开而高兴。在公开斥责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两天后的年6月5日(波斯历月15日)霍梅尼被拘捕,随即引起伊朗全国各地发生三天的暴动,导致许多示威者死伤。霍梅尼在8月获释,但仍被软禁在家。为了回应沙阿将外交豁免权给予身在伊朗的美国军事人员,霍梅尼在4年11月公开抨击沙阿和美国,该被称为“投降协定”的法律容许在伊朗的美国军事人员在他们自己的军事法庭受审。霍梅尼于是被捕,并被拘留半年。霍梅尼将近获释的时候获得总理哈桑-阿里·曼苏尔召见,曼苏尔试图说服霍梅尼道歉并放弃对政府的敌对立场,霍梅尼拒绝曼苏尔,盛怒之下的曼苏尔掌掴霍梅尼。两周后曼苏尔在前往议会途中遭行剌身亡,多名伊斯兰游击队成员被指与事件有关而被处死。
(五)霍梅尼在获释后未有改变态度,他在4年11月4日早上再次被捕,当天下午随即被军用运输机流放至土耳其。霍梅尼在外流亡14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处身在伊拉克圣城纳杰夫。他在布尔萨停留不足一年,由于他未能在当地另觅住处,他只好在土耳其军方中一个名叫阿里·切蒂纳的情报人员家中作客。5年10月他获准迁往伊拉克纳杰夫,8年时任伊拉克副总统的萨达姆·侯赛因向霍梅尼表示他应该要离开(伊朗与伊拉克两国在这两人得势的一年后随即爆发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霍梅尼被迫离开。此后霍梅尼在没有寻求政治庇护的情况下前往法国巴黎市郊的诺夫勒堡,他在那里停留4个月。据外部文档和反间谍机构(今对外安全总局)的长官亚历山大·德·马朗什所说:“法国总统瓦勒里·季斯卡·德斯坦派遣米克尔·波尼亚托夫斯基到德黑兰与沙阿商讨霍梅尼在法国的去留问题,沙阿婉言拒绝法国将霍梅尼驱逐出境的建议,唯恐他会迁至叙利亚或黎巴嫩。”霍梅尼在年代接纳年伊朗宪法规定的有限君主制,可见着霍梅尼所著的《揭秘》里,但是他在0年代抛弃这个想法。0年代初霍梅尼在纳杰夫有一系列关于伊斯兰政府的演讲,其后出版名为《伊斯兰政府》的书籍。
(六)《伊斯兰政府》是霍梅尼笔下最 及 影响力的作品,勾勒出他在当时的管治理念:社会的法则应该只可以由真主的法则(沙里亚法规)组成,涵盖所有人文事务,为人文生活的每个主题提供教化和建立规范;沙里亚法规是妥当的法律,政府公职人员应该对沙里亚法规有所认识。由于伊斯兰教法学家和法基赫研习法律嚷他们最为熟识沙里亚法规,因此国家的统治者也应该是伊斯兰法律和法理知识较他人优胜的法基赫,他们应兼备才智和行政能力;君主统治或声称代表大部分民众的议会在伊斯兰教里都被认为是邪恶的;宗教统治的制度是必需的,用以防止强权对贫弱民众的不公、腐败和欺压以及对伊斯兰法律和沙里亚法规的违背,并瓦解非穆斯林外国势力的反伊斯兰教影响和阴谋。在霍梅尼及其支持者掌权后他们采用法基赫的监护的改良版本,霍梅尼成为伊斯兰共和国的 位“监护人”或“ 神权 ”,与此同时霍梅尼尽量避免将他的宗教统治理念向反沙阿的非伊斯兰网络宣扬。在伊朗中沙阿的一些行动(诸如压制反对派)开始招致对政权的强烈对抗,霍梅尼演讲的磁带复本严厉地贬斥沙阿为“犹太人的代理人、头部被石头砸碎的美国大蛇”,这些磁带复本在伊朗的市场里大行其道,使沙阿的权势和尊严逐渐褪色。
(七)纵使伊斯兰改革派及沙阿的世俗主义敌人与霍梅尼的意识形态大相迳庭,他还是意识到扩大根基的重要性,于是开始接触他们。阿里·沙里阿提(伊斯兰改革派、作家及哲学家,他大力地向年轻、受过良好教育的伊朗人宣扬伊斯兰复兴)在7年逝世后霍梅尼成为反对派里影响力 的人物,在0年代伊朗人之间流传着出自伊玛目穆萨·卡齐姆的格言使霍梅尼添上神秘色彩,穆萨·卡齐姆在年临终前预言:“一位来自库姆的男子会带领人民走向合适的道路。”8年末有谣传指霍梅尼的模样出现在满月上,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大量民众声称曾经目睹,许多伊朗人都视霍梅尼为反对派的精神 ,他的形象和重要性随着示威活动的滋长而壮大。虽然巴黎与德黑兰千里迢迢,但霍梅尼依然在背后为革命设立进程,他呼吁伊朗人不要妥协,指示他们要停工来对抗巴勒维政权。他在流放生涯的 数个月里源源不绝的记者、支持者及贵族都来拜访霍梅尼,以一睹这位革命精神 。在沙阿离国之前霍梅尼拒绝回国,伊朗国内猛烈的抗争和暴乱使沙阿政权无法控制局面,沙阿在9年1月17日离开伊朗(表面上休假),再也没有回来。两周后的9年2月1日霍梅尼以胜利姿态返国,霍梅尼至少受到百万人的欢迎。
(八)霍梅尼坚决反对沙布尔·巴赫蒂亚尔领导的临时政府,并承诺:“我们会让他们遭受重大挫折,然后由我任命政府,我会任命一个受民族拥戴的政府。”9年2月11日霍梅尼委任迈赫迪·巴札尔甘为临时政府总理,并强烈要求:“我委任他,你们必须要效忠他。”他又警告:“这是真主的政府,违抗这个政府就是违抗真主。”随着霍梅尼的势头渐强,军人也开始投向霍梅尼阵营,霍梅尼宣布向不投降的军人发动圣战。9年2月11日暴动进一步扩散,兵工厂亦告失陷,军方的立场保持中立,巴赫蒂亚尔终于倒台。同年月0日至1日以伊斯兰共和国取代君主政体的公投得到98%的支持而获得通过,革命派得势并奉霍梅尼为 ,但一些世俗和宗教团体并不知道霍梅尼以“法基赫的监护”建立伊斯兰政府的计划,“法基赫的监护”是以伊斯兰教法学家玛尔扎统治国家。伊斯兰共和国的临时宪法没有包括至高无上的伊斯兰宗教统治者这个职位,霍梅尼及其支持者在夺得权力后开始压制昔日的盟友,又重新草拟宪法。一些报社被关闭,而抗议报社被关闭的那些人受到非难。民族解放阵线、穆斯林人民共和党等团体受到打击, 被取缔。纵使投票表决受到质疑,霍梅尼的支持者仍受到民众的广泛支持而进入专家会议,取得压倒性多数的席位,得以修改宪法。
(九)新宪法设立由伊斯兰教法学家担任的国家 神权 及宪法监督委员会,宪法监督委员会有权否决不合符伊斯兰教的律例,筛选政府官员,罢免不合伊斯兰教义的官员。9年11月全民公投通过采纳伊斯兰共和国宪法,霍梅尼就职为 神权 (又称为“革命 ”),阿伯尔哈桑·巴尼萨德尔在年2月被推选为伊朗 任总统。9年10月2日美国接收流亡在外的沙阿,让他在美国接受医治癌症的治疗。霍梅尼及伊朗左翼团体随即强烈抗议,坚决要求要将沙阿遣返回国受审并处死。事件令革命分子想起26年前的阿贾克斯行动,当时美国的中央情报局及英国情报机关在伊朗沙阿流亡在外的时候联手策划政变推翻伊朗的民族主义政府。同年11月4日一群自称为伊玛目的门徒的伊斯兰主义者学生占领德黑兰的美国大使馆,胁持52名使馆人员长达日,事件被称为伊朗人质危机。马哈茂德·艾哈迈迪·内贾德在5年成为伊朗总统,一些当年的人质认出他是其中一名胁持者,但艾哈迈迪内贾德否认他是其中一分子。人质危机在美国被视为是对国际法明目张胆的侵犯,激起强烈愤慨及反伊情绪,不过占领大使馆却在伊朗受到广泛支持,霍梅尼以“美国不能以该死的行为对付我们”为口号争取支持。
(十)人质危机促使神权政府又出其不意地占了那些强调与他国建立稳定、正常关系的政客,据说霍梅尼曾经向总统表示:“人质危机带来许多好处,它团结我们的人民,让敌对势力不敢轻举妄动。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通过宪法,并实现总统及议会选举。”人质危机发生的一个月后新的神权宪法成功获得通过,事件亦使反对派分为两个阵营:支持胁持者的激进派和反对胁持事件的温和派。年2月2日霍梅尼宣布伊朗议会将会决定美国使馆人质的命运,要求美国遣返沙阿到伊朗,以危害国家的罪名受审。沙阿在数个月后逝世,但人质危机在夏季没有缓和的迹象。霍梅尼的支持者称美国使馆为“间谍活动的老巢”,宣称他们在使馆内找到军械、谍报设备以及许多官方和机密文件。霍梅尼崇尚穆斯林统一和团结,将伊斯兰革命的精神传扬到全世界,在世界各地建立伊斯兰国家是革命的伟大目标。他宣布穆罕默德出生的该周为“团结周”(赖比尔·敖外鲁月12日-17日),又在年将赖买丹月 一个周五定为圣城日。霍梅尼取得权力后随即号召穆斯林世界发起伊斯兰革命,包括其阿拉伯睦邻、 一个除伊朗以外以什叶派为主导的伊拉克。同时伊拉克的非宗教民族主义政党复兴党的 萨达姆·侯赛因渴求利用伊朗脆弱的军事力量(他假定)及革命乱局侵占石油蕴藏量丰富的胡齐斯坦省,挫败伊朗伊斯兰革命分子,鼓动伊拉克什叶派教徒。
(十一)年9月伊拉克全面入侵伊朗,开始长达八年的两伊战争(年9月-8年8月)。伊朗人猛烈的抵抗及伊拉克的军事机能不全很快就使伊拉克的侵略步伐缓下来,到年初伊朗已收复被伊拉克占领的失地。面对外敌入侵时伊朗人与新政权团结在一起,提高霍梅尼的威望,巩固及稳定他的领导。在两伊战争的形势逆转后霍梅尼拒绝伊拉克所提出的停战,要求伊拉克要就此赔偿,并要萨达姆·侯赛因政权下台。虽然伊朗的人口三倍于伊拉克,经济规模亦远比伊拉克庞大,但伊拉克却得到邻近波斯湾国家、苏联及西方国家的支援。海湾国家及西方要防止伊斯兰革命在波斯湾扩散开去,苏联则要确保他们在中亚北部的统治地位,战争进而延续六年,损失逐渐扩大。伊拉克向德黑兰发动长达一个月的导弹袭击,德黑兰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伊朗的船只及运油轮受到美国海军袭击,加上伊拉克重夺法奥半岛导致伊朗军队士气低落。同年7月伊朗接受联合国调停,霍梅尼形容这是喝了一杯毒药。伊朗在战争当中的死伤人数高达95万人,经济损失高达亿美元,但霍梅尼坚称将战事扩大试图推翻萨达姆·侯赛因并不是一个错误。在“给圣职者的信件”里提到:“我们不会后悔,也不会为我们在战争里的表现感到遗憾,我们怎能忘记我们如何为宗教使命奋斗?”。
(十二)印度裔英国作家萨尔曼·鲁西迪被认为在其8年出版的小说《撒旦诗篇》里亵渎穆罕默德,霍梅尼在9年初颁布对他的追杀令,他所颁布的宗教判决(法特瓦)准许由穆斯林执行。《撒旦诗篇》里的一些段落让许多穆斯林(包括霍梅尼)认为是对伊斯兰教及先知的冒犯,然而有人认为法特瓦违反法基赫的原则,没有允许被告有自辩的机会,即使是最严厉和最极端的法学家也只会在亲耳听闻那个人亵渎先知才会下令穆斯林杀死他。纵使鲁西迪公开作出道歉,霍梅尼并没有撤回对他的追杀令,他说道:“即使萨尔曼·鲁西迪对此懊悔并成为最虔诚的人,每个穆斯林也有责任尽一切所能,不惜牺牲性命和财产把他送进地狱。”萨尔曼·鲁西迪没有被杀,但是《撒旦诗篇》的日语译者却遭到杀害,也有人企图谋杀另外两名该作的译者。霍梅尼在9年2月1日结束流亡返回伊朗,向人群发表讲话,他为即将来临的伊斯兰政权向人们作出数项承诺,包括一个代表伊朗人民的民选政府。教士将不会对政府作出干预,又承诺没有人会在这个国家无家可归,称伊朗人将会享有免费的电话、供暖、电力及巴士服务以及送上家门的石油。
(十三)霍梅尼采用沙里亚法规(伊斯兰法律),伊斯兰革命卫队及其他的伊斯兰团体强制对男女实施着装规定,妇女必须遮掩头发,男子不准穿着短裤,酒精饮料、大部分的西方电影、男女共游及晒太阳都被严禁。各阶层的教育课程经伊朗文化革命而变得伊斯兰化,课程由伊斯兰大学委员会设计。霍梅尼在9年7月禁止伊朗的电台及电视台播放军事和宗教以外的音乐,禁令维持10年(直至霍梅尼去世)。霍梅尼被认为重视宗教高于物质,他在首次演说的六个月后对于伊朗人抱怨生活水平下降表示恼怒:“我实在无法相信这些祭拜的目的只是为了让瓜果的价格变得更便宜。”他在另一个场合强调殉道比起物质富饶更加重要:“有人会牺牲他们的孩子来换取豪华的大屋吗?这甚至不是一个议题。”他亦再三回应他的经济政策,认为经济是笨蛋的东西,有人认为他对经济的轻视可以解释革命过后伊朗经济不成熟的发展。另一个因素是与伊拉克的长期战争,导致政府负债及通胀,侵蚀个人收入并导致 的高失业率。在霍梅尼的伊斯兰式严格管治下伊朗的 贫困人口在其统治时期的首六年内增加45%,伊朗人移居国外的情况也加剧,据说那是伊朗历史上的首次,革命以后估计二至四百万企业家、专业人员、技术人员及熟练的工匠(及他们的资本)都转移到国外。
(十四)教士宗教统治及伊斯兰政府的反对派面临严峻的制裁,9年8月0日霍梅尼在库姆的费齐耶神学院警告反对派:“那些以民主为名尝试对我们的国家带来腐败和破坏的人将会受到压制,他们比起巴努古莱扎犹太人(先知穆罕默德的敌人)更坏,必须对他们处以绞刑,我们会遵照真主的命令压制他们。”沙阿穆罕默德·礼萨·巴勒维逃到国外避难,但过百名前君主政体的成员及军事人员遭到射杀,有批评称他们受到含糊秘密的指控,没有辩护律师及法官在场,被告没有机会“自辩。后来压制的目标转移到昔日霍梅尼的革命同盟身上,包括反对神权统治的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他们大多是大学学生。在伊朗人民圣战组织发动“永恒之光”的军事行动袭击伊斯兰共和国后,8年随即发生处决伊朗政治犯的事件,霍梅尼下令法庭人员审讯每一个政治犯,处决那些对反政权活动没有悔意的犯人,遭到处决的人数估计达万人。许多人认为革命会带来新闻和言论自由,然而带来的却是反对派报社的关闭。反对派的示威者受到持棍民团的攻击,霍梅尼解释道:“卖弄笔墨和舌头的党社就是最坏的棍棒,其腐败程度百倍于其他党社。”
(十五)在霍梅尼的统治下各种少数宗教的殊途各异,非穆斯林的少数宗教不再享有同等的权利,高级政府官员职位只可由穆斯林担任,犹太人、基督徒及祅教徒建立的学校必须由穆斯林校长管理。在法律上非穆斯林家庭所获的死亡赔偿金少于穆斯林家庭,如兄弟姐妹保持非穆斯林信仰,皈依伊斯兰教的民众有权继承父母(甚至是叔伯)的遗产。伊朗非穆斯林人口急剧下降,犹太人口在革命后的头20年里由8万人下降至万人。霍梅尼监督的伊斯兰宪法规定,伊朗伊斯兰会议的席里,当中4席预留给三个非穆斯林少数宗教。霍梅尼又呼吁什叶派和逊尼派穆斯林要团结一致(逊尼派穆斯林是伊朗 的少数宗教),霍梅尼在革命前的发言对犹太人怀有敌意,但他在9年回国后便颁布法令要善待犹太人及其他少数宗教(除了巴哈伊信仰)。霍梅尼认为那些采用犹太标记和思想的锡安主义只是非宗教政党,犹太教才是摩西的宗教。与伊朗其他少数宗教不同的是0万名巴哈伊信仰者不断受到攻击,人遭到处决,其余的巴哈伊信仰者被迫改变信仰或成为伤残人士。9年末新政府有条不紊地针对巴哈伊信仰的社区,特别是巴哈伊全国灵宴会和地区灵宴会,全国灵宴会和地区灵宴会的重要成员被杀或失踪。
(十六)霍梅尼与其他保守的穆斯林一样认为巴哈伊信仰者是叛教者,又称他们不是进行宗教活动,而是带有政治目的。霍梅尼称:“巴哈伊信仰并非宗派,而是一个党社。巴哈伊信仰者之前得到英国的支持,如今则获得美国支持,他们与群众党一样都是间谍。”霍梅尼因胃癌而需要住院进行阻止内出血的手术,在11天后的9年6月日22时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88岁。得讯的伊朗人完全自发和真诚地倾泻出悲伤的情怀,涌到城市和街道上哀悼霍梅尼。在高温下挤压的人群形成一片黑色汪洋,他们在哀鸣和吟唱,并且痛苦、有节奏地拍打自己。数小时后消防车出动向人群洒水降温,8名死者、4百名伤者需要由直升机送走。约万人参加霍梅尼的丧礼,为了瞻仰霍梅尼遗容的人群冲击殡仪队伍,几乎破坏霍梅尼的木制棺材,当局被迫中止丧礼。霍梅尼的遗体几乎倒在地上,人群试图抓住他的寿衣。霍梅尼的第二次丧礼明显加强保安,他的棺材改为钢铁材质,由重装保安人员重重包围(根据伊斯兰传统时遗体在运送至墓地时才使用棺材)。霍梅尼指定他的学生和伊斯兰革命的重要人物大阿亚图拉侯赛因-阿里·蒙塔泽里继任 神权 ,并在年得到专家会议的认可。
(十七)根据“法基赫的监护”和伊斯兰宪法时 神权 必须是玛尔扎,而年十多名大阿亚图拉当中以蒙塔泽里成为 神权 的呼声 (可能是因为他完全认同霍梅尼提出的教法学家管治模式,或只有他具备霍梅尼所需的政治忠诚)。9年蒙塔泽里开始为争取自由和政党自由发声,在伊斯兰政府处决逾千名政治犯后蒙塔泽里向霍梅尼表示那些囚犯的境况还远差于沙阿和萨瓦克,蒙塔泽里的申诉信件泄漏到欧洲和英国广播公司后气愤的霍梅尼剥夺他的继承者地位。由于 合适的玛尔扎失去继承的资格,霍梅尼召开“修宪会议”,移除伊朗宪法里 神权 必须是玛尔扎的规定。宗教法学家阿里·哈梅内伊虽然学识有所不足,而且也不是大阿亚图拉,但是其忠于革命的意识使他成为继任人选。哈梅内伊在9年6月4日被专家会议推选为 神权 ,蒙塔泽里则继续批评政府,他在年因质疑哈梅内伊的当权地位而被软禁。9年12月19日蒙塔泽里去世,终年87岁。作为伊朗改革派的主要精神 和现政府的批评者,他的辞世在伊国内产生巨大震动。9年6月4日阿里·哈梅内伊被负责选择伊朗 领导人的专家会议选举为新 ,接替日去世的宗教 霍梅尼。哈梅内伊曾在霍梅尼的领导下参与反对巴列维国王的政治活动,4年至8年多次被捕入狱,8年一度流亡国外。
(十八)9年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革命委员会成员、国防部副部长、革命卫队司令、德黑兰教长、伊斯兰议会议员和霍梅尼在 国防委员会代表等职,年至7年担任伊斯兰共和党总书记。年10月出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第三任总统(年-9年),曾任 国防委员会主席和文化革命 委员会主席。伊朗伊斯兰共和党是伊朗伊斯兰教什叶派的执政党,9年2月奉霍梅尼指示由伊斯兰教活动家拉夫桑贾尼、巴霍拉尔、贝赫什提,哈梅内伊和阿尔德比利等在德黑兰创建。该党在议会中占有大多数席位,执掌国家立法、司法和行政大权。该党推行伊斯兰教什叶派教义,推行“百分之百的伊斯兰化”的各项政策。对内主张政教合一,实行伊斯兰教法,由教法学家执政,坚持把“伊斯兰革命”进行到底。对外主张“不要东方,不要西方,要伊斯兰共和国”,输出伊斯兰革命。该党中央委员会领导成员多是出身于库姆伊斯兰学院的霍梅尼的学生,其首任总书记贝赫什提,年6月在该党总部爆炸事件中身亡后由巴霍拉尔接任,同年8月总理府爆炸事件中巴霍拉尔被炸身亡后由哈梅内伊继任。年5月该党在德黑兰召开 次全国代表大会,选举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并通过党章,在紧接此代表大会之后召开的一届一中全会上哈梅内伊再次当选为总书记。据称该党有万党员,均为什叶派穆斯林。党报为《伊斯兰共和国报》,7年被霍梅尼解散。
巴哈伊教
(一)巴哈伊教或称巴哈伊信仰,简称巴哈伊。巴哈欧拉在19世纪中叶的伊朗创立,其著述言论构成被认为是满足人类现阶段、迈向成熟阶段之需要的 启示体系。它的 宗旨是创建一种新的世界文明,真正实现人类大同,其基本教义可概括为“上帝 ”、“宗教同源”和“人类一体”。“巴哈伊”是指接受巴哈伊信仰并按其准则生活的人,他们在提升和完善自身的同时也竭尽所能地促进他人及社会的福祉。巴哈伊信仰在世界各大宗教中最为年轻,在新兴宗教里发展得也最快。巴哈伊分布于全世界25个国家和地区,出自2多个种族和部落。巴哈伊教是个新的独立宗教,巴哈伊教设有神职人员和地方教堂,每座庙宇都有九面,每面有一大门,代表可以从各方向加入巴哈伊信仰。庙宇中不出卖纪念品,不接受馈赠,宗教经费只来源于教徒的捐赠。礼拜仪式非常简单,没有固定的地点,只是由一人朗诵巴哈欧拉的作品。巴哈伊圣地巴孛陵寝梯田花园又被称为巴哈伊花园,位于以色列海法,依卡梅尔山而建。共有19层梯田,从山顶到山脚延伸达一公里,垂直高度达米, 坡度达6度。离花园轴线台阶这几日的两侧,对称装点着草坪、花床、灌木以及一些人工装饰。梯田花园上层向下看,海法市的美景尽收眼底。
(二)巴哈伊花园没有一般宗教陵园的森严肃穆,也没有世俗花园的喧嚣俗艳,再加上依山而建的奇特设计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巴哈伊教义的三个核心原则简单表述为上帝 、宗教同源、人类一家,巴哈伊教相信独一、不灭的神,他是万物的创造者,宇宙中的一切存在皆为其所造。神的存在是永恒的,无始无终,并且是非人格化的神:不可知,不可触及。是启示的源泉,永恒、全知、永在和全能的。虽然神不可直接触及,但他可以被受造物感知,并且有意愿和目的。巴哈伊教相信神通过多种方式表达其旨意,包括使用先知或显圣者(亦称“上帝之显示者”)。为表达神的意愿,众先知在世界各地建立宗教。巴哈伊教义中神是如此伟大,以至无法为人类完全认知,也无法描述出完整和准确的形象。在巴哈伊教里神使用一些称号,例如“全能者”或“至爱者”,并且强调神的一体性。巴哈伊的渐进宗教启示观导致的结果是他们接纳世界上主要宗教的有效性,认为这些宗教的奠基者和中心人物都是上帝之显示者,其中包括耶稣、穆罕默德、摩西和佛陀,另外其他一些宗教人物如挪亚和亚伯拉罕也是神的先知。
(三)宗教历史是上帝对人类旨意与目的之天启的不同阶段,特定的宗教社会教导(例如祷告的方向,或饮食的禁忌)被后来的显示者废弃,而建立与时代和场合更适合的新要求,相反对于某些根本原则(如睦邻、慈善)则视为普世和不变的。巴哈伊认为演进的启示过程不会终止,不过他们确实相信存在启示的周期,巴哈伊信徒不指望巴哈欧拉的启示出现后的0年内有新的上帝之显示者。巴哈伊信仰有时被描绘成各类早期宗教的综合体,然而其信徒坚称他们的宗教有独特的传统,有自己的圣书、教训、律法和历史。其文化和宗教源于伊斯兰教什叶派,其建立过程类似于基督教信仰,脱胎于犹太教。巴哈伊信徒把他们的宗教描述为独立的世界性宗教,与其他宗教传统的区别在于巴哈欧拉给出的较新、较现代的训诫。巴哈欧拉据信满足先驱宗教中所有关于弥赛亚的预言,巴哈伊信仰相信人类具有理性之灵,并且这使人具备独特的能力去认知神和人与其创造者的关系。每个人都有义务通过神的显示者们去认知神,并且顺从他们的教诲。
(四)借着认知和顺服、服务他人和定期祷告和学习教育者启示的经典,灵魂就能更接近神,这是巴哈伊信仰的灵性生活的理想境界。人死亡之后灵魂就进入下一个世界,人于物质世界的灵性发展决定其在灵魂世界的进度。 和地狱只是与神亲疏程度的象征,死后并不存在物质世界意义中的奖赏或惩罚。巴哈伊经典强调回归人的本性,抛弃偏见。人类原本是一家,虽然也是高度的多样化,种族和文化的多元化值得珍惜和宽容。种族主义、民族主义、种姓制度和阶级制度的教条是人为的、妨碍人类团结的,根据巴哈伊教义时人类团结是现今世界宗教和政治的最重要问题。-年担任圣护的守基.阿芬第写下以下教义概要,他认为这些是巴哈欧拉教诲中的独特原则是巴哈伊信仰的基石:“独立寻求真理,不为迷信或传统所限。人类一家是关键的原则和基本的信条;所有宗教的基本合一;谴责任何形式的偏见,无论是宗教、种族、阶级或民族的;宗教与科学和谐并进;男女平等是使人类能够跃翔的两翼;普及义务教育;创造普及世界统一的语言;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成立世界 法庭,解决国家之间的纠纷;乐于劳动,参与属灵侍奉;正义是人类社会和宗教的 原则;以建立持久普遍的和平为全人类的 目标。”
(五)下列12条原则是巴哈伊教的基本教义,来源于阿博都-巴哈在2年游历欧洲和北美洲时发表的演说。12条原则:神的独一;宗教同源;人类一体;性别平等;消灭偏见;世界和平;宗教与科学并行不悖;独立探求真理;普及义务教育;制定世界通用的语言;服从政府,不参与政党政治;消灭极端的贫困和富有。虽然巴哈伊信仰主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38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