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剂中的晶型分析
图1专利报道的API四种晶型的XRD叠加图
根据专利报道和企业提供的数据,该API应该有四种晶型。但是我对XRD谱图进行仔细分析,发现这个化合物的A晶型应该不是单一晶型,而是晶型B和F的混合物。A晶型的结晶度不高,所有的衍射峰在B和L都能找到对应的峰。晶型B、F和L三种晶型重叠峰较少,应该是独立的晶型。对制剂进行晶型的XRD分析时,需要先将每种辅料进行XRD分析,看看制剂的衍射峰里,哪些是辅料的,哪些是原料药的。因为原料药含量很低,辅料的特征峰往往比原料药高。图2甲厂制剂与每种固体辅料的XRD叠加图对比甲厂制剂与辅料的XRD图,发现制剂中的峰主要是乳糖的峰,其次含有少量Mg(OH)2,只有2θ=7.0和8.2处的小峰是辅料中没有的。
图3专利报道的四种晶型与甲厂制剂的产品XRD叠加图
图4甲乙两厂制剂的XRD叠加图
然后我们再将制剂的XRD谱图与原料药的对比进行分析(图3)。根据2θ=7.0和8.2处的峰,可以推测甲厂制剂中原料药的晶型应该主要是B,可能含有少量L。乙厂制剂的特征峰很少,应该是样品的结晶度比较低,难以分析晶型。晶型研究在最近三十年来一直很火,国内外研究的人很多,但是在用XRD谱图将晶型分类时,还是常常会有人搞错。不仅仅是国内的人会搞错,国外大公司也是。晶型研究,我觉得最难的可能是得不到标准图谱时,怎么证明是单一晶型,如何解析XRD谱图上的微小差别。如果能得到单晶,模拟出XRD标准图谱,找出每根谱线对应的晶面,这个当然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多时候根本得不到单晶。这个时候,如果每张XRD谱图重合的很好,或者仅仅是峰强度上有出入,那也好解释。晶体的择优取向会导致某些衍射峰强度变化很大,甚至某些峰会消失。制样的厚薄不一样,可能会导致峰整体的偏移。最让人头疼的是,改变结晶条件,比如换溶剂,XRD的谱图经常有变化,某些峰消失,或者两个峰之间的间距变宽,或者变窄。我曾经碰到一种晶型,谱图上其它峰完全一致,只是两个相邻小峰的距离有变化,有时宽点,有时窄点,偏差都在误差允许范围(±0.2°)内。后来我才知道,这是甲醇溶剂化合物引起的,甲醇残留高点时,距离会窄点。这个甲醇合物很不稳定,一般只会残留很少的甲醇合物在产品里,所以XRD谱图上只会有微小的差别。XRD分析晶型需要一定技巧的,看得多了自然会有些经验。我研究多晶型十多年,分析过几千张XRD谱图。有一次在二十多张谱图中,花半天的时间,发现了一种新晶型。在XRD分析晶型上有困难的朋友,我可以帮忙看看,欢迎交流合作。
2.红外分析除了XRD外,红外光谱也是晶型分析常用的手段。
图5晶型A和F的红外叠加图从图5可以看出,晶型A和F的红外谱图重合很好,只在个别峰和峰强度上有区别。这与XRD的结果是一致的,即A和F应该是一种晶型。
图6晶型B、F和L的红外叠加图红外光谱指纹区(~)内吸收峰的特征性很强,可以分辨化合物的微小区别,常常用来区分不同晶型。晶型B、L和F有十多个峰的位置有细微的区别。红外谱图分析晶型要比XRD困难一些。图7两个企业制剂的红外叠加图
图7可以看出,制剂的红外谱图在指纹区内的特征峰很小且少,难以判断晶型。3.拉曼分析图8四种晶型的拉曼叠加图拉曼图谱中,只有晶型B与其它晶型差别较大,主要缺少和的特征峰,其它晶型的差别很小。拉曼特征峰的强度和数量明显不如红外,但是区分度较高。图9制剂与原料药的拉曼叠加图原料药的拉曼信号比片剂强很多,直接叠加难以对比,不过片剂中仍然能看出原料药主要的特征峰,如图中蓝色虚线所示。
图10两种制剂的拉曼叠加图甲厂片剂的拉曼图谱缺少和处的特征峰,证实了丽珠片剂中API为晶型B,与XRD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当API含量很低的时候,晶型分析的挑战是比较大。定性判断可能还行,定量分析很难。XRD分析的效果是最好的,其次是拉曼。红外谱图受辅料干扰比较大,不好找到特征峰进行对比。
低API含量制剂中的晶型研究建议这是CDE的一个老师问过我的一个问题,我根据我的研究体会,总结几点回复了她。现在将回复列在下面,供各位同行参考。不合理的地方,欢迎各位同行批评指教。我觉得这类制剂中原料药的晶型,可以从晶型转变机理,结合制剂过程及质量评价两方面进行研究:1. 结合制剂过程,充分进行原料药的晶型研究:原料药存在哪几种晶型?相互转化关系如何?选择的是稳定晶型还是亚稳晶型?是否存在水合物?稳定晶型是否在某个临界温度会变成亚稳晶型(即单变多晶型还是互变多晶型)?把这些弄清楚后,我们对晶型是否会转变,会变成哪种晶型,就比较有数了。晶型转变并不神秘,转变方式就那么几种,如果上述过程没有变化,可以排除掉晶型转变的可能:a.溶剂诱导,这是最常见的,可以通过混悬的方式考察;b.机械作用,比如粉碎或者压片,这个可以粉碎或者压片后直接分析;c.随温度转变,这个需要存在互变晶型,通过DSC很容易判断;d.吸湿转晶,这个对存在水合物或者吸湿性强的化合物才有可能,可通过DVS进行分析;e.固态转变,这个很罕见,比较著名的有甘氨酸的α晶型转变成γ晶型,只能是从亚稳晶型向稳定晶型转变。做完这些研究,我们就能预测制剂工艺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晶型转变。
这种晶型转变里,吸收水汽转变成水合物的情况比较常见。有些水合物吸水和脱水的湿度临界值刚好在环境湿度范围内,就容易在储存过程中形成水合物或者发生水合物脱水,在XRD图上表现为少量衍射峰的变化。另外,粉碎等机械作用可能会产生无定型,储存过程无定型又会重结晶,从而产生晶型转变。这个与原料药本身关系比较大,一般产生的无定型的含量很低,可以忽略的。有个别化合物研磨后全部变成无定型,这个需要小心。晶型转变与所选择的晶型有关。一般来说,很少有人会采用亚稳晶型开发制剂的,风险比较大。晶型转变不像化学稳定性,存在比较大的随机性。可能有些亚稳晶型的制剂几年都没有变化,突然哪批几个月就出现晶型转化了。而如果选择的是稳定晶型,这个是没法向亚稳晶型转变的。如果只有无水晶型,而且选择的是稳定晶型,固态情况下出现转晶的可能性是很低的。历史上著名的利托那韦晶型事件,是因为筛选时并没有找到稳定的晶型,选择的是亚稳晶型。2. 可以模拟制剂过程,对原料药的晶型转变进行考察。制剂过程可能牵涉到的晶型转变过程包括:粉碎或者压片时,在机械作用下产生晶型转变,或者无定型化;原料药粉末吸收空气中的水汽转变成水合物或者吸潮液化等,或者水合物脱水;湿法制粒等过程中接触到溶剂可能诱导晶型转变。一般固态的辅料不会影响到晶型转变,可以不加固态辅料,或者将固态辅料大大减少,比如减少90%,同时大大增加API的用量,再模拟制剂过程,比如造粒、压片和包衣等,考察该过程中有没有晶型变化。这样避免了API含量太低,难以检测的问题。我觉得这样得出的结论也是很有说服力的。需要注意,有些辅料吸湿性强,里面含有的水分可能会对转晶产生影响,尤其是存在水合物的情况。
3. 如果制剂过程中,原料药真的无法避免存在混合晶型,可以配制不同比例的混合晶型进行制剂,考察不同晶型比例的影响。如果没有影响,可以不考察晶型。大部分情况下,是可以得到纯晶型的。
4. 其实晶型转化本身带来的影响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不同晶型的溶解度差别比较小(1.3倍就很大了),溶解度差别越大,亚稳晶型越容易转变成稳定晶型。晶型变化导致的粒径变化带来的影响要大的多,需要特别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kz/1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