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虎用科技扶贫把农民的心焐热金台资讯
2月25日,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吉林大学崔金虎教授赴京参加了大会。
正是早春时节。接受表彰回到长春不久,作为省委组织部派驻通榆县边昭镇的挂职科技副镇长和吉林大学科技扶贫小分队队长的崔金虎,就组织科研团队骨干教师驱车前往通榆,开展春播备耕培训等工作。
三年,六百天,八万公里
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崔金虎带着团队主要成员来到学校扶贫工作办公室,同相关负责同志研讨自己拟好的近期一揽子工作计划:组织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座谈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筹备成立事宜、走访贫困户开展春播指导、调研考察当地龙头企业产业扶贫以及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新成果新技术示范推广情况等。
“现在的农业生产,决不能只是靠天吃饭,春天考虑得细、准备得早,秋天才能收成好。”带上给乡亲们收集整理好的技术资料,崔金虎和大家出发了。
年9月,双嫩高速正式通车,通榆结束了不通高速公路的历史。从前要半天多的路程,现在不到三个小时就可以到达。
参与吉林大学定点帮扶通榆脱贫攻坚三年多来,崔金虎在当地开展工作超过了六百天。他曾粗略地计算过,每一次来通榆,自己开车走村访户讲解生产知识,到田间指导农田高产耕种技术,行车的公里数就会又多了八、九百公里。“这几年在通榆大概跑了八万多公里,可以绕着地球开两圈喽。”回想这份付出,他幽默地笑着说。
三年多时间里,崔金虎带领他的科研团队,通过对作物高产生理生态与栽培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帮助边昭镇多户贫困户人均增收元,实现脱贫。在路上,结合自己的扶贫工作经历,谈起这些年党和国家在脱贫攻坚上取得的伟大成绩,乃至之后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开展,都让崔金虎感慨万千,满是坚定与必胜的信念。
“能到北京、到人民大会堂接受表彰让我感到非常光荣。”崔金虎说。
“通榆虽然已经脱贫摘帽,但很多农户的收入与达到小康水平还有距离,科学的耕种技术还要继续推广,这条路虽然辛苦,但为了早日实现乡村振兴,我愿意一直走下去。”崔金虎表示。
走到地头,坐在炕头,暖上心头
边昭镇全境土壤条件比较贫瘠,域内无一条河流流经,气候干旱少雨,春天更是多大风扬沙天气。当地有一句民谚:“一年两场风,从春刮到冬;一天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诙谐道出了农民生产生活的艰辛。为了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推广科学的耕种和生产技术对这里的农民来说尤为重要。
这些年,只要是备耕或者农忙时节,崔金虎都要组织作物育种、作物栽培、土壤肥料、植物保护、果树蔬菜、农业机械等相关研究方向的团队成员深入当地村屯,把脱贫攻坚工作开展到田间地头,把科学种田的福音带到乡亲们的炕头,把党扶贫富民政策的温暖送上贫困户的心头。
在边昭村,听说吉林大学的教授来培训指导,来听课的乡亲们把村委会坐得满满的。崔金虎和老师们以当地广泛栽种的玉米、高粱等粮食作物为主,耐心讲解科学耕种知识。从即将在农田上开始进行的秸秆粉碎与整地,到如何正确选种,从怎样合理密植、施肥和除草,到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老师们的讲解深入浅出,面面俱到。按照这次一行的工作计划,崔金虎要把这样的“田间大课堂”带到边昭镇的十个村。
近几年,边昭镇的几个村推行了宅基地复垦易地搬迁及土地流转政策。如何更好地集中流转土地和农机资源并带动广大农户共同形成生产合力,从而实现逐步提升村集体的自身造血功能来反哺农户,一直是副镇长崔金虎思考的问题。在铁西村,崔金虎等与村委会就试行的“村党支部领办村级合作社”专项试点工作进行了座谈研讨。在村变迁前的旧址上,流转出来的宅基地和园田地已规整完毕,崭新的塑料大棚也已经连片建起,期盼着专家们的到来。测算日光入射时长,检查土壤板结程度,崔金虎看得很仔细。在他心里,未来的边昭镇,要实现村村都有示范田,家家都有稳定收入,广泛推广高产耕种技术和农产品深加工,真正打造“一村一品”。
在天意农产品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的温室基地,崔金虎和大家详细调研反季蔬菜、水果的种植和上市情况并悉心给予专业指导。类似这样的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创造一定的就业岗位,更重要的是其所需的农副产品供应可以广泛带动农户增产增收。
“我叮嘱企业负责人,我们帮你们搞好生产,是代表国家的扶贫富民政策,你们要力争提质增效去市场上获得利润,可不能压低回收价格多挣农户的辛苦钱啊。”崔金虎说。
恩人亲人崔教授
汤金鹤和费秀丽夫妻俩是边昭镇哈拉道村的村民。从前,丈夫养车收粮是家里的稳定收入。年,小两口原本相对安逸的生活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近50万元的债务压在他们身上。因为还不起债,在村民当中抬不起头,再加上不会种地,生活贫困拮据,两人多次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让小两口结识了正在田间地头走访的崔金虎教授。
“教授路过我家地里,看到庄稼长势一般,就告诉我们应该怎么选种、怎么施肥,还说明年要是按他的办法一定能多打粮。”汤金鹤嘿嘿地笑着,“那时候,我俩都以为教授是来卖种子的。”第二年,汤金鹤一家的地,就成了崔金虎在这个村的示范田。他只要一来通榆就会赶到这里,指导小两口科学耕种。他们采用合理密植、精量播种的方法,宽窄行相间种植,播种密度达到每公顷近八万株,很多农户路过看到后都连连摇头。可到了秋天,别人家的地玉米公顷产量八、九千斤,汤家的地公顷产量达到两万五千斤,全村都轰动了。
崔金虎的自信,来源于他30多年来在农田和实验室里的辛苦奔波和严苛实验。除了合理密植,他的高产栽培技术还有两个关键措施:一是针对不同作物所施用不同的化肥、除草剂等产生的药害,要安排玉米、谷子、绿豆、大豆、花生等作物进行科学轮作,既可保证不受不同年份气候的影响,进一步稳定收入,又可改善土壤环境,保护农田生态。二是针对当地干旱少雨、土壤肥力不足的缺点,采用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实现补水和施肥的高效精准。
两年多来,小两口连年增收,债务越还越少,还购买了拖拉机、播种机、柴油发电机等农用机械。按照崔金虎的嘱咐,他们还把所掌握的科学耕种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更多乡亲们,带动大家一起增产增收。
来到汤金鹤家,崔金虎盘腿坐在炕上,和小两口唠起家常。“春节过得怎么样,老人和孩子都好不好,春耕就要开始了,种子选好了没有,今年打算如何轮作,农机设备都调试好了没有。”崔金虎就像家里的长辈亲人一样。
“我这次来,还有一件事,电话里听你们说又新包了15垧地,没有什么钱买种子化肥了。”崔金虎说,“这是我和老师们一起给你们准备的10万块钱,你们先用着,等秋收了,卖粮了,挣到钱了再说。”
颤抖着双手接过存折,望着心中的恩人和亲人崔教授,汤金鹤红了眼眶,身边的妻子早已泪眼婆娑。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将近一个亿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也只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才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崔金虎激动地回忆,“脱贫攻坚带动的是全国的贫困户,在乡村振兴的路上,同样一个也不能少,一个也不能掉队。作为一名科技扶贫工作者,我充满信心!”崔金虎说。(曲家伟文/摄
)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z/34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