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庆丰收丨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

编者按

又是一年丰收季,遍地金黄稻谷香。作为地处黄金玉米带、黄金水稻带的农业大省,吉林省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粮食产量连续九年稳定在亿斤以上,年更是达到.84亿斤,增长率居全国前十大产粮大省第一位。吉林日报今起,在国庆节期间陆续推出“庆丰收”系列特刊,全面展示我省各地抢抓有效时间,开展秋粮收获、确保颗粒归仓的丰收场景。

秋分已过,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村里散发着成熟的味道。沿着乡村栈道一路前行,两侧鲜花盛开、农作物初现饱满。站在高处观景点放眼望去,碧空下公顷玉米、大豆一览无遗;粮田、鱼、鸭和谐共生,被风吹起的层层绿浪让人心旷神怡……

公主岭市不断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农业高质量发展,实现全市玉米增产增收。

“春天时出苗很齐,玉米长势一直很好。”公主岭市朝阳坡镇东兴村种粮大户李振军介绍,今年他们合作社大豆种植面积80多公顷,玉米种植面积公顷。

田间地头,玉米根旁的土壤里夹杂着碎秸秆。过去几年,李振军采取了秸秆翻压还田、玉米和大豆轮作等多项黑土地保护措施。“能保水保墒,增加土壤有机质,有助于玉米稳产增产。”李振军说。

年,公主岭市成为东北最早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项目的地区。多年来,全市积极落实黑土地保护、秸秆综合利用项目,累计实施万亩,其中,秸秆深翻还田达76.9万亩。通过项目实施,使项目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提升3.2%,耕层厚度平均增加10cm,形成了公主岭市秸秆粉碎翻压还田综合配套黑土地保护技术模式,此项技术模式被农业农村部列为东北黑土地保护利用技术模式之一。如今,黑土地保护效果逐渐显现。李振军说:“现在化肥比过去少用20%,玉米仍能比过去增产10%,玉米抗灾能力也增强了。周边村屯农民都开始应用这些新技术,粮食产量更稳了。”

放眼岭城田间,碧浪随风起伏,玉米长势喜人,田野上铺展着丰收的图景。农业生产更加高质高效的背后,是全市对新技术的广泛应用。

放眼公主岭田间,玉米长势喜人,田野上铺展着丰收的图景。

田间作业已由现代化农机作业替代;无须走进田间获取作物生长信息,通过物联网监测便可全方位掌控……来到刘房子街道的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区,很多人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原来玉米产业还可以这样发展?统一育苗、统一整地、统一播种,统一管理。这里集合了中科院、吉林省农科院等20多家科研单位的试验田,集中进行优质玉米品种展示和保护性耕作等绿色、先进农业技术示范。

这几年,公主岭市全面实现测土配方施肥、赤眼蜂防螟等绿色增产技术全覆盖,在重点区域落实黑土地保护等项目。一系列现代农业技术应用,推进了粮食作物标准化生产,促进粮食产量稳步提升。“年,全市粮食产量53.56亿斤,同比增长6.97%,平均亩产.1斤,位居全省第一。今年雨水充沛,粮食作物长势良好,可再获丰收。”公主岭市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屹巍说。

从过去种粮靠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到如今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成批涌现,带动农户抱团种粮,丰收变增收。特别是今年以来,公主岭市深入实施“千亿斤粮食”工程,粮食种植面积达.1万亩,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落实亩现代农业技术示范园、26万亩绿色高质高效基地和0亩农业农村部玉米籽粒机收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科研的新技术,育种新技术,不断推出玉米新品种和高粱新品种。

高性能玉米收割机正在田间高效快速收获玉米。

同时,吉林长春国家农高区种子研发中心、种子加工及仓储中心等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很快这里就将聚集数十家育种科研院所及企业。未来,将有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玉米、水稻、大豆等新品种源源不断从公主岭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应用。

循着丰收的鼓点,岭城的父老乡亲们正共享迎丰收、晒丰收、庆丰收的美好时刻。

记者手记

从岭城大地涌动的热潮,让人看到了丰收的美好图景;从种粮大户喜悦的笑脸,让人感受到了百姓的幸福憧憬;从农业管理的坚定话语中,让人听见了稳粮增产的坚定信心……

农民喜获玉米大丰收。李坤摄(资料图片)

秋收时节,记者深入岭城大地的田间地头,走过一片片玉米千亩示范区,每每踏上田坎,时刻都能体会到岭城大地抖擞的精气神。

涝能排、旱能灌,望天田变身高产田。这里有风调雨顺的自然馈赠,更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升,大力实施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成为公主岭市稳粮增产的重要保证。

设备新、技术强,机械化作业增效率。不断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助推着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地回馈着公主岭市老百姓和科技部门的共同期待。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王焕照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22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 冀ICP备19029570号-7